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暫別白色巨塔 向夢想進發!

有聰明的讀者看到格爾分析的公司偏重醫療股,猜得到筆者的職業是醫護人員。沒錯!其實筆者是一名公立醫院護士。可惜我本來就對護理工作沒有太多熱誠,當初入大學選擇護理系純粹是因為我需要一份穩定工作養家。而事實也證明我的選科方向正確,在肺炎疫情的衝擊下父親失業了一段時間,期間我這份工作及時保障了一家三口的生活所需。 可是人在自己熱誠不足的範疇總是沒法全情投入,看著滿腔熱血的同事們在病房揮灑汗水,更是顯得自己力不從心。可幸的是這段時間我確定了自己對投資的熱誠,生理時鐘極度準確的我,從少習慣早睡早起,輪班工作簡直是要了我的命。每次值夜班前必定失眠,一個PAN更份 42小時內要工作26小時,加上日間的失眠,42小時中實際睡眠時間只有5小時,在更份之間被迫靠安眠藥入睡,假期想要補眠卻總會在天亮就自然醒來難以再次入睡。即使被無止境的輪班工作磨滅意志,我在極度勞累的狀態下卻仍然會不自覺地擠出時間研究股票,而且分析不知時日過,往往一投入地看財報不知不覺間一整日假期便過去了,分析過程充滿喜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記得第一次接觸投資是中學畢業的暑假,一次偶然經過圖書館隨手拿起一本投資書,一看便為之著迷,一個暑假便看了整個書架的書。大學時用兼職的收入開始了我的投資生涯,後來想找一個地方紀錄我的投資心路歷程,與好友分享我的想法,於是開始了這個網誌。從沒想過一路走來會得到愈來愈多讀者欣賞,甚至有讀者告訴我,文章啟發了他的投資方向,文章對讀者有正面的影響格爾實在是深感榮幸。 由大學時期開始,格爾就努力地做兼職,畢業後更刻苦地加班賺取種子資金,過去一年格爾的長線投資開花結果,得到不錯的回報。終於可以讓家人過上安穩的生活,解決了先天經濟條件的束縛,現在有了追夢的條件。機緣巧合之下更有了進入金融業的契機,非常感激老闆的賞識,讓完全沒有金融背景的我(中學連經濟科都沒有選修)加入,終於有機會一展所長。 感激一直以來醫院前輩們的耐心教導,同事朋友的支持與包容。慶幸我工作的病房是個同事們上下一心,不分你我的大家庭,這份友誼必定要維繫終身。資深同事由我未出生就開始服務病人,真是令人敬佩萬分,在我的世界,醫護永遠是最崇高的職業。 我明白跳出舒適圈,由零開始進入全新的工作環境總會面對不少挑戰,香港的金融業前景也充滿不確定性。但我相信連公院護士的地獄生活也能捱過,世界上已經沒什麼是捱不過的。 由於新工作的關係,以後再不能跟

[顛覆性科技] 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

圖片
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今年被傳出正準備申請上市。Coinbase的估值達80億美元,為了避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煩瑣審查程序,Coinbase有機會申請更易獲批的直接上市(DPO),而非傳統的首次公開募股(IPO)。 Coinbase作為全球首家上市的加密貨幣企業,是加密貨幣產業主流化的里程碑,隨著加密貨幣成為主流資產,格爾認為Coinbase將會成為區塊鏈界的投資銀行+股票交易所+證券行。 加密貨幣交易所 在區塊鏈的世界,交易可大致分為兩類。法定貸幣與加密貨幣間的交易,簡稱法幣交易;以及不同加密貨幣之間的交易,簡稱幣幣交易。政府對法幣交易的規管相當嚴格,因為法幣容易牽涉洗黑錢及逃稅等活動,而對幣幣交易的規管非常寬鬆,因為對於監管來說交易只是區塊鏈上的資產互換,不影響實體經濟。Coinbase主打的正是法幣交易。 格爾認為法幣交易所是數字貨幣產業鏈中最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法幣交易所暫時是打通加密貨幣與實體經濟的最主要橋樑,讓鏈上鏈下資產得以交流。 現時加密貨幣交易所的主要獲利模式是從買賣中抽成,與投資港交所一樣,投資Coinbase買的不是股票或幣價本身,而是成交量,成交量越高總抽成額自然越高。當然成交量是受大市熱度影響的,因此投資交易所實際上是投資於加密貨幣大市,可以獲利於加密貨幣的mass adoption 同時避開選幣過程和技術障礙。 加密貨幣交易所比傳統股票交易有以下優勢: 1. 打破地域界限,在全球任何加密貨幣合法的地區,用戶只要完成註冊就可以直接進行交易,不像股票市場有地域性。而且加密貨幣交易所支援全年365日,每天24小時交易,方便全球各地的參與者,也提高成交量。 2. 交易所與證券行一體化,傳統股票交易所只提供交易結算服務。股票托管、融資、客戶服務及使用者介面則由證券行負責。在加密貨幣世界,交易所同時是證券行,中間減少不必要的程序,也減少不必要的利潤分成。交易所能從提供孖展,升級會員等方面賺取更多收入。  Coinbase簡介 Coinbase 於2012年由比特幣早期投資者Brian Armstrong創立,是其中一家最早成立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早期知名投資者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西班牙外換銀行、美國聯合服務汽車協會、Y Combinator、Wellington Management、Andreessen Horowitz、Ins

[顛覆性科技] 自動駕駛將令Tesla成為世界第一大企業

圖片
以今天的Microsoft 1.5萬億美元市值計算,Tesla如果將來能做到世界第一,每股將會達到$8000+。 筆者在2017年開始寫Blog,當時發佈了第一篇關於經濟的文章 《2025年世界經濟發展預測》 。今天回看一次發現當時的文筆實在幼嫩,而且分析既主觀、理據又薄弱,自己看完也感到有點難為情。但可幸的是當時的核心思想與今天仍然高度一致,至少在回看文章時,雖然感覺當年論術上嚴重不足,但思考方向上我100%認同2017年的自己。更令我自豪的是我可以不自諱地說,這幾年來我的分析的確進步不少,內容更扎實、行文更流暢、分析更客觀也更深入。期待未來可以一直精進自己的分析技巧,寫出更高質素的文章。 當時的第一個預測就是2025年Tesla會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值公司,今天我仍然堅信這是大概率事件,幾年來Tesla已經由背負千夫所指的吹牛企業,變成在整個汽車業的以市值計的龍頭大哥(沒錯,不只是電動車業而是整個汽車業) 。 Tesla要成為全球第一大企業,就要靠Tesla的另一張皇牌—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的定義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 International) 2019年更新的 J3016 定義,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分為level 0-5 共六個級別: 等級0:即無自動,僅配備警報裝置等等無關主動駕駛的功能。 等級1:駕駛者操作車輛,但個別的裝置有時能發揮作用,如電子穩定程式或防鎖死煞車系統可以幫助行車安全。 等級2:駕駛者主要控制車輛,但系統更自動化明顯減輕人手操作負擔,例如主動式巡航定速結合自動跟車和車道偏離警示,而自動緊急煞停系統透過盲點偵測和汽車防撞系統的部分技術結合。 等級3:自動駕駛輔助控制期間,駕駛者需隨時準備控制車輛,如在跟車時雖然可以暫時免於操作,但當汽車偵測到需要駕駛者的情形時,會立即回歸讓駕駛者接管其後續控制 等級4:駕駛者可在條件允許下讓車輛完整自駕,啟動自動駕駛後,一般不必介入控制,此車可以按照設定之道路通則,自己執行包含轉彎、換車道與加速等工作,除了嚴苛氣候或道路模糊不清、意外,或是自動駕駛的路段已經結束等等,司機應監看車輛運作,但可包括有旁觀下的無人停車功能。 等級5:駕駛者任何時刻都不用控制車輛,甚至不必留在車內。此類車輛能自行啟動駕駛裝置,可以執行所有與安全有關之重要功能,AI可以自行決策。 Tesla VS Waymo 自動駕駛是個贏家

[顛覆性科技] 區塊鏈智能合約平台以太坊 Ethereum(3)

一看到關於加密貨幣的文章,大部分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即時跳過,未經了解便一口咬定這是泡沫,甚至是一場龐氏騙局,特別是傳統價值投資者更是對此恨之入骨。大眾的這種想法不難理解,虛擬貨幣誕生至今只有12年歷史,概念實在是太革新。市場上從沒有類似資產可作對比,所以大部分人只會似懂非懂地從歷史中找出亳不相關的荷蘭鬱金香泡沫作對照。加上世界各地騙徒經常利用區塊鏈的複雜概念行騙,令更多人心理上抗拒一切加密貨幣,而忽略了加密貨幣中真正有價值的項目。 之前兩篇文章分析過以太坊的技術基礎和長遠前景: [顛覆性科技] 區塊鏈智能合約平台以太坊 Ethereum(1) [顛覆性科技] 區塊鏈智能合約平台以太坊 Ethereum(2) 筆者想在本文以邏輯推斷未來一年的市場環境及系統升級對以太幣價格的影響。 市場因素 1. 全球無限QE 美國聯儲局資產負債表在2008年之前規模只有不足1萬億美元,經歷金融海嘯後美國採取了量化寬鬆的方式刺激經濟。FED的資產負債表在2008至2013年的五年間上升到4萬億元,這也是過去十年全球資產價格(包括香港樓市)瘋狂上升的根本原因。今年在疫情令經濟停罷之際,美國再度使出絕招,今次更是無上限的QE。由今年3月至今,4個月內再美國的資產負債表已由4萬億上升超過7萬億的規模,印鈔速度遠超2008年。除了美國以外歐盟、中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也加入了QE大軍。在全球資金氾濫的時代,資金在金融系統內空轉,資產價格已經與實體經濟脫節,可以預期大部分資產價格只會繼續上升,確切地說應該是貨幣相對於資產貶值了。  氾濫的資金必須要找逃生出口,科技股和房地產已經相繼被炒上天價。同時加密貨幣作為新興資產走勢卻絲毫未動,當過剩資金要尋找下一個高增長出口時,就只剩下加密貨幣可以選擇了。這現象在2017年已經出現過一次,當時比特幣由不足1000美元一個上升到了2萬美元。現時的量寬比上次急得多,因此我預期加密貨幣很大機會短期內會重演一次2017年的大牛市。 2. 技術門檻下降 加密貨幣發明至今已有12年歷史,獲得與使用加密貨幣的技術門檻已大幅下降。現在加密錢包介面已經十分user-friendly,甚至比payme更易操作。買賣方面,交易所和OTC兌換店已遍佈全球,大部分地方只需完成簡單的KYC就可輕鬆購買加密貨幣。另外還有實體的Bitcoin ATM可供直接購買,在國外更可方便地直接在網上使

[投資101] 學投資前必先認識的《幸存者偏差》

圖片
「明天六合彩的特別號碼是15。」這是小吉的手機剛收到的一條神秘短訊。 小吉不以為意,只當作一條垃圾訊息不加理會,覺得連刪除的動作也浪費了他的時間。 結果第二日的六合彩攪珠的特別號碼竟然真是15。小吉回想起來有點後悔,心想:「一賠40,早知寧可信其有,跟著下注十元也無妨呀。」 外圍六合彩是中國民間流行的黑市賭局,因為相信香港制度公平公正,六合彩直播不能做假。內地多年前已發展出以香港六合彩攪珠結果為標的的賭博遊戲,外圍六合彩已相當成熟,賭法亦非常多元化,連特別號碼的顏色及單雙都可供下注。 到下期的六合彩攪珠前夕,小吉的手機又再收到神秘短訊:「明天六合彩的特別號碼是21。」 小吉告訴自己不能再錯過這次發達機會了,當地莊家容許的特別號碼投注上限為3千元,小吉便投入了3千元買21號。 第二天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攪珠結果竟然真的是21號,小吉的3千元賭注贏得了12萬元。 還有三天才到下一期六合彩,這幾天小吉無心工作,於是請了假享受著獎金。一直在等待神秘人的指引,一如所料手機再次收到神秘短訊,小吉急不及待打開訊息。 「如欲再收到香港六合彩的內幕消息,請在二十四小時內把二十萬元轉入以下戶口...... 」 小吉心裹有點疑惑,但又想不通為何神秘人可以連續兩次準確預測特別號碼。「機會率是二千四百分之一,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真的有內幕消息吧。」於是小吉把贏得的彩金連同自己八萬元的積蓄轉到了神秘人的戶口..... 神秘人是如何準確預測特別號碼的呢? 讀者們可能已經聽過或剛剛已猜出了神秘人的操作。沒錯,就是利用幸存者偏差。神秘人沒有內幕消息,也從來沒有進行過預測。他只是把人群隨機分成49組,每組以短訊送出一個特別號碼,49組中必然會有一組中獎。他再把中獎組分為49組 ,每組再送出一個特別號碼,其中又必然會有一組人再次中獎。就這樣從連續中獎者小吉的角度出發,就會認為神秘人神通廣大,自願將錢轉入騙徒戶口。只要有100人上當,騙徒就能輕鬆收取2000萬了。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是一種邏輯謬誤,選擇偏差的一種。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造成錯誤的結論。 二戰時期,美軍研究如何加強戰機防禦力時,軍方的思維是研究從戰鬥中幸存的戰機中彈最多的部位下功夫,因此他們計劃在機翼及機尾上加強防護。但後來統計學教授提出幸存戰

[顛覆性科技]三隻電子競技ETF

圖片
記得大學時期筆者參加了一個運動小組,第一堂教練要求所有新成員自我介紹,內容要包括自己的興趣。輪到一位略胖帶粗框眼鏡的同學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叫Jason。我既興趣係電子競技...」身材健碩的中年教練打斷了這位同學的自介,問道:「咩係電子競技? 」有在場同學即時回答:「呀Sir 電子競技即係打機呀!」教練即時捧腹大笑,班上充滿了歡樂的氣紛,從此大家都稱呼這位學員「電競仔」。當然大家都是開玩笑性質,「電競仔」也沒有介意,但大家在開玩笑的背後,卻忽略了電競產業的飛速發展及其帶來的投資機會。 市場研究機構Newzoo報告指出,2019年電競產業總收入超過11億美元,預計2020年電競市場規模會達到約18億美元,按年增長近60%。但18億美元的年收入與傳統體育市場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足球是全球最大體育市場,2017年單計歐洲足球市場的收入已達280億歐元,2016年單是英格蘭足球聯賽的門票收入就已達7億歐元。美國方面NBA一季的收入約為80億美元。  根據我的分析,電競未來二十年很有潛力發展成比足球更龐大的產業。 電競的產業鏈與電子遊戲產業有高度重疊,而且不可能完全區分開來,以下我會盡量站在電競角度作出分析。 電競產業簡介 1972年史丹福大學舉行了史上第一次電競比賽,比賽的遊戲是1962年發行的經典遊戲Spacewar! (類似當年nokia 3310內置的星空大戰Retro space impact的對打版)。但一直要到2000年世界電子競技大賽(World Cyber Games)成立,才為現代電競產業打下基礎。2005年美國遊戲商暴雪娛樂首次舉辦暴雪嘉年華,帶動第三方主辦賽事的興起。電競比賽的規模和觀眾量在全球各地快速成長,各國興建的電競場館一年比一年宏偉、聯賽的獎金以倍數計地提高、就連美國體育電視ESPN也開始購買轉播權,電競產業已悄然掘起。 劍橋大學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全球18-25歲的年輕人當中,有三分一人每天花一個多小時玩電子遊戲。2018年有 2.5 億人玩過Fortnite、4億人玩過不同版本的食雞(大逃殺類遊戲)、4 億人觀看了電競比賽,其中美國觀眾佔6300萬人,與NBA觀眾量相若。預計2022年電競比賽觀看人數會成長到6億人。 電競的發展潛力 我認為現時電子競技已達到 Technology adopt

[反面教材] Nikola會成為下一隻Tesla?

圖片
昨天Nikola上市首日即大升一倍,大家有否為之心動? 這間打著成為下一隻Tesla為旗號的氫能卡車公司,卻引起我的懷疑。 投資於顛覆性科技的最大困難就是要面對太多常人不能完全理解的概念,而不作深入研究根本難以分辨概念的可行性。Tesla初成立時電動車也看似是天方夜譚,如何辨別騙徒動聽的故事與真正企業家遠大的夢想,正是這個時代投資的玩味所在。以下我將由概念的可行性、實際產品、財政、創辦人的可信性及公司的疑點與大家一起深入分析Nikola公司。由於公司才剛剛上市,公開的財務數據及創辦人的資料不多,我會集中於分析其他幾項。 相關文章: 作為Tesla投資者 感謝一直以來質疑Elon Musk的大眾 概念的可行性 - 氫燃料的問題 以氫作為燃料,化學反應的產物僅為純水,而且氫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三倍,看似環保又高效能。但有四大問題令氫燃料車不可能取得成功。 1. 氫氣的密度很低 即使以液態形式儲存在壓縮氣體瓶,能夠儲存的能量依然十分有限。  2. 氫能的成本高 2019年在全球第一大產氫國-中國,氫燃料成本依然為汽油的三倍。 把工廠集中生產的氫連接到終端使用者需要大量投資於基礎設施,氫會導致普通鋼管發生氫脆(hydrogen embrittlement) 。金屬由於吸氫或氫滲而造成機械性能嚴重退化,發生脆斷的現象,增加物料成本、維修成本和洩漏風險。氫氣運送管道的成本是天然氣管道的三倍。另外把氫保持液態的方法只有低溫或高壓兩種,維持低溫需消耗大量能源,因此沒有經濟效益。使用高壓鋼瓶是相對可行的做法,但由於氫脆問題氫能車必須使用高階氫燃料瓶,成本不低。另一方面 氫能車燃料電池使用的催化劑含有俗稱白金的貴金屬鉑,成本高昂。 相比之下電動車使用現成的供電網絡充電,電網只要稍作擴充升級就足以儲存和分配電力,電動車多數於晚上充電,正好充份利用發電廠的多餘電力。2006年美國能源部轄下的「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全美國的汽車都換成電動車,電網的閒置電力已足夠供應電動車84%的電力需求。 3. 氫燃料並不環保 其實氫並沒有理論中那麼環保,生產氫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電解水份子。電力以最高80%能量轉換率儲存到氫原子,氫再以40-60%轉換率由燃料電池轉化為電力。整個由電力轉換成化學能再轉回電能的過程,最理想的情況也流失了超過一半能量,為何不直接用電? 第二,因為電解成

[指數基金] 納指15年內將超越道指

圖片
如果我只能投資於指數基金,納指基金必定是我的唯一選擇。 之前分析過多隻科技個股:  Tesla ,  Illumina ,  Intuitive Surgical ,  Beyond Meat ,  Square ,也介紹過較為分散的科技ETF  ARK invest 。 但以上投資對風險接受程度較低的投資者,或是不願花時間對投資作深入研究的人可能不太適合,對這些人來說月供指數基金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月供指數基金的確可以輕易賺取長期回報,但前題是月供正確的指數,不是將資金盲目地投入到任何指數基金都能獲得長期回報。指數基金當中筆者認為納指最具長線投資價值。  納指簡介 首先大家必須先了解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Composite Index)與納斯達克100指數(NASDAQ 100 Index)的分別。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於1971年創立,根據市值權重追蹤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所有公司。指數成份股從當時50間公司開始發展至現時的2600多家公司,當中約一半比重是科技公司,而另一半則包含消費、醫療、金融等產業。納斯達克綜合指數1971年成立時的基數點為100,目前已升至9千5百多點。現在全世界的科技股也都是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為指標。一般你在電視新聞報導看到的納指就是這個指數。追蹤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ETF是於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ONEQ。 而納斯達克100指數則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排除金融股後市值最大的100隻股票,同樣按市值加權計算的指數。現時同樣是9千5百多點。納斯達克100指數的特點是權重高度集中,前3大公司(microsoft, apple, amazon)就佔了約3成比重,前10大企業佔比就超過5成。去除金融股的意義重大,令指數更有效反映科技發展。日常投資會買到的主要就是納斯達克100指數。 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ETF是於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QQQ。2020年QQQ為世界第八大ETF 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遠比ONEQ的25.8億龐大。  我在本文所說的納指就是納斯達克100指數。 QQQ 投資QQQ就是投資市值最大的科技龍頭股,這些公司相當穩健又有不錯的增長潛力。同時又可避開主動選股的困難,即使對個股產業內容與未來發展不了解也能投資科技產業。 1999年3月上市 市值1000億美元 過去5年成長 116% ROI          23.31% 管

[新價值投資] 廿一世紀新巴郡 Ark Invest

圖片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often not priced correctly by tradition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because people may not understand how big the ultimate opportunities are going to be. They aren’t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and they aren’t analyzing the disruption.” — Catherine D. Wood, Founder and CIO, ARK Invest Catherine Wood 1981年畢業於南加洲大學經濟與金融系,畢業後先後加入對衝基金Jennison Associates及Tupelo Capital Management。2001年跳槽聯博(Alliance Bernstein)公司擔任全球專題策略首席投資長,在職期間她管理近50億的資產,主力研究並投資科技股,為客戶獲得長期的優異投資回報。2014年她自立門戶創立了ARK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市場上唯一只集中投資顛覆性科技的ETF。ARK早期就持有Amazon、Facebook、LinkedIn和Netflix等公司的股份,充分證明了Catherine獨到的科技觸角,和顛覆性科技這個投資方向的前瞻性。 [顛覆性科技] Disruptive Innovation又被稱為「破壞式創新」,是顛覆舊有產業、大幅提高效率、改善人類生活的新科技。這些新科技足以對原本成功的、管理良好的公司造成傷害。例子由古時的槍炮取代冷兵器到、上世紀鐘錶界的石英危機、到21世紀的數碼相機取代菲林相機、智能電話取代傳統電話。顛覆性科技由古時影響政權更替,到現代主宰企業興衰,每次有新的顛覆性科技出現都機乎會有大企業沒落,掌握科技的新進企業快速堀起。 現時大多數人仍未有顛覆性科技這概念,傳統的估值模型很多時都不適用於新科技股。即使是機構投資者,對於科技企業前景的分析很多時仍受到舊有的框架所束縛。正因為大部分人看不懂顛覆性科技的前景或不懂如何對新科技股定價,造成股市上大幅錯價的現象,這正是新世代投資者掘起的機會。 [顛覆性科技]總結 ARK附屬的

[顛覆性科技] 金融科技新創Square

圖片
Square於2009年由矽谷傳奇人物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創立。 Jack Dorsey有著與Steve Jobs相似的經歷,2006年創立Twitter,兩年後被自己一手創立的Twitter罷免CEO職務。離開Twitter其間創辦電子支付公司Sqaure。他離開後Twitter群龍無首,欠缺明確發展方向,業績嚴重走下坡,在2011年不得不又重新任命Jack Dorsey救亡。在Jack的帶領下Twitter成功於2013年上市,上市時市值達310美元,現在Jack Dorsey同時出任Twitter與Square的CEO。 Elon Musk 在一次訪問中提出,Paypal賣給Ebay後,他對缺乏創新的Paypal感到失望。如果他仍在領導paypal,會將把它發展成一個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應用。一個app包攬由個人轉帳、消費、到投資的應用。令用家永遠不需要把錢從App中提走,直接在銀行之上建立更具效率的應用層。 Jack Dorsey的Square就是在實現Elon Musk的金融計劃,目標是顛覆低效率的傳統金融業。現在Square旗下的Cash app已實現直接整合現金、信用卡、銀行、證券商、比特幣交易所的功能,用戶已沒有從app提款至銀行的需要。順帶一提Jack Dorsey與Elon Musk是朋友,在一次Twitter員工大會中Jack曾與Elon Musk視象通話,諮詢Elon Musk對Twitter發展的建議。 Square的發展過程 2009年一位玻璃工匠Jim McKelvey的小店因為不能使用信用卡收款,而白白損失了不少生意 。於是Jim出現了一個想法: 信用卡讀卡器所需的硬件全部都在智能手機裹,只欠缺一個插卡槽,於是他聯絡好友Jack Dorsey打算造一個能令智能手機變成信用卡讀卡器的產品。他們以產品四方的外型把公司命名為Square。從此商戶接受信用卡付款只需一部智能手機,一個Square app及一個小型刷卡器,一個未來電子支付帝國就此誕生。 這個四方型小插件解決了信用卡讀卡器的四大問題。 第一,信用卡讀卡器申請手續繁複。小商戶需要進行credit check才能得到讀卡器,個人名義的小販更是幾乎不可能申請到讀卡器。但其實credit check是多餘的,因為商戶是收款一方,信貸風險並

[顛覆性科技] 衛星網絡Starlink

圖片
背景 2020年全球仍有近一半人口未連接上互聯網,另外亦有為數不少的人生活在網速緩慢又不穩定的地區,其中包括已發展國家(美國及加拿大部分地區)。 2015年Elon Musk在SpaceX提出Starlink計劃: 一項近地軌道衛星網路計劃,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低延遲網際網路服務。計劃利用小型通訊衛星取代傳統的地下通信網絡,為偏遠地區接入高速的寬頻網際網路,並為城市地區提供有價格競爭力的服務。 Elon Musk曾經表示有意分拆Starlink上市,因此我想為starlink做一個詳細分析,日後有機會投資Starlink時給大家一個參考。 計劃 SpaceX目標在2027年之前在近地軌道(LEO)上部署接近12000顆衛星,整個計劃預計需要約100億美元的支出。出售衛星網際網路服務所產生的現金流將資助Elon Musk實現他的夢想-火星計劃。長遠而言SpaceX打算開發和部署一個版本的衛星通信系統以供火星使用。 在550KM高的LEO部署12000顆衛星,聽下去好像不是特別了不起,但當你知道現時太空中只有大約3600顆人造衛星,而歷史上人類共發射的人造衛星總數只有6600顆,你才會意識到Starlink計劃是如此革命性。 Elon Musk以可重用火箭,量產人造衛星,一箭多星技術及垂直供應鏈整合,來實現衛星互聯網計劃。計劃到目前為止進展順利。 進度 2018年: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已批准Starlink計劃,同年Starlink成功發射兩顆試驗衛星到近地軌道。 2019年5月:    首批60顆量產通訊衛星被送上LEO軌道。 2019年10月:   Elon Musk成功通過星鏈發送tweeter,並表示星鏈已能提供網路服務。 2020年4月:     Starlink第7次發射成功,在550MK軌道已部署達420顆衛星,理論上已足夠向個別地區提供有限度服務。 Starlink的短期目標是到2020年發射24次共1500顆衛星,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提供服務,到2021年將其服務範圍擴大到接近全球。計劃今年因武漢肺炎疫情有一定延誤,但整體上進展良好。 starlink的技術優勢 Starlink vs 傳統光纖網絡 不論4G或5G都是建基於傳統光纖網絡,而光纖網絡則建基於冷戰時期的通訊系統,即

財務自由的木桶效應

圖片
要達成財務自由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很多成功學書籍中所謂的人生教練總是不停強調心態最重要:「一定要正面,思想正面就能吸引正面的事物。」 這顯然是一相情願的幻想,自欺改變了心態就能改善實際環境。 而連登仔則最愛強調父幹,沒有父幹就沒有將來,他人成功都是因為不同程度上的父幹。把上一代的支持過分放大,卻忽視了自身努力對扭轉命運的巨大作用。 事實上財務上的成功取決於多種因素,太強調單一因素只會固步自封,失去判斷現實的能力。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用一個木桶來裝水,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參差不齊,那麼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來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 。 筆者認為這個概念亦適用於個人財務。 木桶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你能力中最弱的一項會成為你的限制因素(limiting factor),因此想實現夢想最首要的不是加強自己的長處,而是先全面了解自己,確認自己的短板所在並有計劃地作出針對性的改善。 以下簡短地列出實現財務自由的一些決定因素: 智商 : 智商即理解復雜事物的能力,亦決定學習速度。智商高當然有極大優勢,智商高的人必然能更易實現目標。但財務自由本身並非複雜概念,達到財務自由的方法亦是顯而易見,因此我認為只需擁有平均的智商便合乎追求財務自由的基本條件,對大多數人而言,阻礙他們達成財務自由的限制因素不在於智商。 知識: 本人留意到部分追求投資賺錢的年輕人太集中於研究財經書。有一位朋友家中書櫃是滿滿的財經書藉卻不見其他類型書籍的蹤影,這是不少投資界新手的普遍問題。要知道每一筆成功的投資都需用要應用全方位的知識,由自然科學到科技發展、心理學到經濟學、地理學到地緣政治、世界歷史到國際關係,都必需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因應時局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財商 中彩票後暴富返貧的故事屢見不鮮,根本原因就是財商不足。提升財商的第一步是管理好個人收支,可惜很多人連第一步都未做好。有了儲蓄第二步就是開始訓練運用資金的能力。 心態 坊間的所謂成功學家最強調努力和正面,這不是在說母親是女性嗎? 我認為心態上更重要的是對自我的理解,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重要的,了解自己才不會被洗腦。有朋友問我是如何控制物慾的,我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控制過,因為我真的沒有物慾。」其實只要從根

人生的第一個決擇

圖片
「你想要暴龍機還是滑板車?」父親微笑著作最後努力,嘗試改變我的心意,這是我懂事以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決擇。 那是2000年的夏天,在尖沙咀海港城的玩具反斗城,爸媽正帶著五歲的我找尋期待已久的數碼暴龍機。我得意忘形地拿起橙色的第一代暴龍機,跟本沒有多望父親手中的滑板車一眼。 轉眼20年過去,傻小子已長大成人,在吃人的社會中掙扎求存,內心己漸漸麻木。 昨晚難得與兄弟相聚,把酒當歌,傾談至深宵。感情、工作、生活、人生,無所不談。最後竟昇華到哲學討論。這種古希臘式的深度意識交流,人生中也沒試過幾次,實在可遇不可求。即使是最親近的朋友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半天的醞釀,才能讓大家深層意識同步在同一頻率,一同思考人生。後來我們討論到自由意志。 「覺唔覺『 自己』其實好唔『 自己』?」 「我地由出世開始就比接收到既資訊塑造緊,所有概念都係由身邊人同環境學習返黎,包括是非對錯,咁點先為之自己既思想? 有冇決定係真係出自我地自己?」 這又回到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之爭。基因與成長環境的互動、家庭、朋友、社會、文化、所有接觸到的人和事。由出生起就塑造著我們的大腦,影響著我們的思維。當然人類有否自由意志不得而知,再多的討論也不會有結論,重點只是大家願意選擇相信哪一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成長時經歷的每一件事即使是亳不起眼的小事,也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並發生著蝴蝶效應。任何一個小細節的改變都足以改變我們人生的軌跡,年紀愈小影響愈大,小時候的經歷造就了我們思維的根底。 討論中兄弟曾問過這樣一條問題「記唔記得自己做過既的第一個決擇係咩?」 當時我怎麼想也想不起來,但在回家路上我腦海中浮現出一絲回憶: 「你想要暴龍機還是滑板車?」這就是我懂事以來的第一個決擇。 當時的我根本沒有當滑板車是一回事,因為心裹只有暴龍機,相信所有小孩也會跟我做出相同的選擇。我還清楚記得當時暴龍機價錢大約是200元(因為這是我童年擁有過最貴的玩具),而滑板車也是大約200元。現在回想起來2000年一個基層家庭,父母肯花200大元買一個小玩意,為的只是兒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是多麼的偉大。長大了也終於明白父親推薦滑板車的心思,在成年人角度200元買滑板車當然是更物有所值,但他仍給了我最終決定權 。 小時候的我對暴龍機愛不釋手,機不離身,連睡覺也不願放下。 即使現在香港已

[傳統價值投資] 嘉年華郵輪CCL

嘉年華郵輪受肺炎疫情影響1月至今股價已下跌80%,市值曾低於60億美元。撈底必須先作深入分析。以下我會先分析CCL的業務,然後從財務狀況嘗試評估公司破產風險,最後討論危機帶來的機會。 分析CCL前要有個重要前設: CCL不是美國註冊公司,大部分員工不是美國人,所以我會先假設萬一出現資金鏈斷裂美國政府不會出手打救。 CCL簡介 嘉年華有限公司Carnival Corporation & plc為全球最大的郵輪公司,市場佔有率達45%,接近壟斷市場。旗下有共104艘郵輪,服務於11個品牌,包括最近爆發肺炎的 公主郵輪系列 。 每個系列各有特色,旅途長短、價位、風格、賣點各異,全方位覆蓋整個海上旅遊市場。2019年員工人數為150,000,載客量1300萬,佔世界約一半郵輪乘客,並以每年4% 速度增長 。 嘉年華郵輪公司另有投資港口,碼頭鐵路和零售業務,但只佔業務不足1%。 郵輪業的業務模式 類似航空公司+酒店+主題樂園 首先,郵輪業和航空公司及酒店業很相似,都是初期要先投入鉅額的資本投資(買郵輪、飛機和建酒店),開始營運後,就是要想辦法在使用年限之內,盡可能的創造營收和現金流以支應前期投資。 一艘郵輪的造價約為4-10億美元(下同),壽命大約是25-30年。如同航空公司要賺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讓飛機在地面的時間愈短愈好。郵輪靠港補給的時間愈短,獲利愈大。郵輪的收入,30%來自航行後乘客的消費,主要包括酒吧、賭場、紀念品和靠岸後的行程等等。而像主題樂園的地方是人力需求極高 船員乘客比例達1:2 一架大型郵輪的船員可達2000人  以密度計遠高於主題樂園 (香港迪士尼員工5000人)。 這種高資本投資和高固定成本產業的本質─主要靠不斷流入的現金流去應付成本和高額利息支出,因此面對疫情導致公司停業有機會對郵輪公司造成致命打擊。 財務數據 郵輪公司過去幾年營收和獲利持續穩定成長,並且財務相當健全。 收入方面, 2019年收入208億美元(下同) 。 船票佔收入的70% 船上消費佔30%,嘉年華去年入住率106.8%。 截至2019財年結束,嘉年華尚有125億美元的流動性,包括1.82億美元的現金、28億美元的未提取循環信貸以及95億美元的出口信貸。 支出方面,2019年總支出為175.5億 。 船隻

[顛覆性科技] 區塊鏈智能合約平台以太坊 Ethereum(2)

續上文  [顛覆性科技] 區塊鏈智能合約平台以太坊 Ethereum(1) 由於篇幅所限,上文主要是講解區塊鏈及以太坊的基礎知識。 本文將集中討論於本人對以太坊及以太幣前景的分析。 1. 以太坊未來的潛在應用 2. 以太幣的價值所在 3. 以太坊普及速度估計 4. 以太坊的風險 1. 以太坊未來的潛在應用 說到區塊鏈,大部分人會覺得太抽象,不能理解。抽象原因是現在還在建立協議層(protocol),除虛擬貨幣外,未有可見實用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s)。協議層是建立應用層的關鍵基礎及全球共有標準。例子有互聯網的TCPIP標準,在互聯網未有實際應用前,大眾(非技術人員)都會認為互聯網抽象,看技術文章時感到迷妄,難以想像未來應用。 後來Email的出現,令大眾開始覺得互聯網有用於,大眾只會認為互聯網的發明取代了電報和書信來往,但仍未能察覺自己正處於時代的巨變之中。之後20年建基於互網網之上的多種應用相繼出現,撤底顛覆生活各方面,現代人的生活已離不開互聯網。現在正在為區塊鏈確立統一協議層的以太坊就相當於當時正在建立協議層的互聯網,大眾就像20年前一樣,想像不到區塊鏈會帶來的衝擊。 我認為在平台搭建好之後,以太坊在金融以外的落地應用要等待人工智能發展成熟,區塊鏈與AI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最大價值。但在此之前,單看金融方面的應用已經會為世界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我相信以太坊首先衝擊的是金融業,現時的銀行系統結算機制是建立在有百年歷史的古老系統為骨架的,過去一百年,全球銀行系統都沒經歷過革命性的改變。因此即使現今科技高度發達,數據可以光速傳播,但銀行結算效率依然低下,手續費高。2020年大部分跨國匯款還要等3-5日甚至一周以上時間才到帳,美股仍在實行T+3交割制度,即交易後第三個工作日完成清算交割。而以太幣是可以幾乎即時完成結算的。 在金融以外,由多張智能合約組成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概念近似全由代碼組成的自動化無人公司,將會顛覆所有中間人。由共享經濟、證券交易、保險公司、找換店、物流管理、娛樂經理人公司等,都可以由DAO取代,減低成本提高效率。當然DAO要有大作為,需要更先進AI的配合,以上的應用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2018年NASA開啟一項名為「彈性網路與計算範例」(Resilient Networ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