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0的文章

[投資101] 學投資前必先認識的《幸存者偏差》

圖片
「明天六合彩的特別號碼是15。」這是小吉的手機剛收到的一條神秘短訊。 小吉不以為意,只當作一條垃圾訊息不加理會,覺得連刪除的動作也浪費了他的時間。 結果第二日的六合彩攪珠的特別號碼竟然真是15。小吉回想起來有點後悔,心想:「一賠40,早知寧可信其有,跟著下注十元也無妨呀。」 外圍六合彩是中國民間流行的黑市賭局,因為相信香港制度公平公正,六合彩直播不能做假。內地多年前已發展出以香港六合彩攪珠結果為標的的賭博遊戲,外圍六合彩已相當成熟,賭法亦非常多元化,連特別號碼的顏色及單雙都可供下注。 到下期的六合彩攪珠前夕,小吉的手機又再收到神秘短訊:「明天六合彩的特別號碼是21。」 小吉告訴自己不能再錯過這次發達機會了,當地莊家容許的特別號碼投注上限為3千元,小吉便投入了3千元買21號。 第二天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攪珠結果竟然真的是21號,小吉的3千元賭注贏得了12萬元。 還有三天才到下一期六合彩,這幾天小吉無心工作,於是請了假享受著獎金。一直在等待神秘人的指引,一如所料手機再次收到神秘短訊,小吉急不及待打開訊息。 「如欲再收到香港六合彩的內幕消息,請在二十四小時內把二十萬元轉入以下戶口...... 」 小吉心裹有點疑惑,但又想不通為何神秘人可以連續兩次準確預測特別號碼。「機會率是二千四百分之一,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真的有內幕消息吧。」於是小吉把贏得的彩金連同自己八萬元的積蓄轉到了神秘人的戶口..... 神秘人是如何準確預測特別號碼的呢? 讀者們可能已經聽過或剛剛已猜出了神秘人的操作。沒錯,就是利用幸存者偏差。神秘人沒有內幕消息,也從來沒有進行過預測。他只是把人群隨機分成49組,每組以短訊送出一個特別號碼,49組中必然會有一組中獎。他再把中獎組分為49組 ,每組再送出一個特別號碼,其中又必然會有一組人再次中獎。就這樣從連續中獎者小吉的角度出發,就會認為神秘人神通廣大,自願將錢轉入騙徒戶口。只要有100人上當,騙徒就能輕鬆收取2000萬了。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是一種邏輯謬誤,選擇偏差的一種。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造成錯誤的結論。 二戰時期,美軍研究如何加強戰機防禦力時,軍方的思維是研究從戰鬥中幸存的戰機中彈最多的部位下功夫,因此他們計劃在機翼及機尾上加強防護。但後來統計學教授提出幸存戰

[顛覆性科技]三隻電子競技ETF

圖片
記得大學時期筆者參加了一個運動小組,第一堂教練要求所有新成員自我介紹,內容要包括自己的興趣。輪到一位略胖帶粗框眼鏡的同學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叫Jason。我既興趣係電子競技...」身材健碩的中年教練打斷了這位同學的自介,問道:「咩係電子競技? 」有在場同學即時回答:「呀Sir 電子競技即係打機呀!」教練即時捧腹大笑,班上充滿了歡樂的氣紛,從此大家都稱呼這位學員「電競仔」。當然大家都是開玩笑性質,「電競仔」也沒有介意,但大家在開玩笑的背後,卻忽略了電競產業的飛速發展及其帶來的投資機會。 市場研究機構Newzoo報告指出,2019年電競產業總收入超過11億美元,預計2020年電競市場規模會達到約18億美元,按年增長近60%。但18億美元的年收入與傳統體育市場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足球是全球最大體育市場,2017年單計歐洲足球市場的收入已達280億歐元,2016年單是英格蘭足球聯賽的門票收入就已達7億歐元。美國方面NBA一季的收入約為80億美元。  根據我的分析,電競未來二十年很有潛力發展成比足球更龐大的產業。 電競的產業鏈與電子遊戲產業有高度重疊,而且不可能完全區分開來,以下我會盡量站在電競角度作出分析。 電競產業簡介 1972年史丹福大學舉行了史上第一次電競比賽,比賽的遊戲是1962年發行的經典遊戲Spacewar! (類似當年nokia 3310內置的星空大戰Retro space impact的對打版)。但一直要到2000年世界電子競技大賽(World Cyber Games)成立,才為現代電競產業打下基礎。2005年美國遊戲商暴雪娛樂首次舉辦暴雪嘉年華,帶動第三方主辦賽事的興起。電競比賽的規模和觀眾量在全球各地快速成長,各國興建的電競場館一年比一年宏偉、聯賽的獎金以倍數計地提高、就連美國體育電視ESPN也開始購買轉播權,電競產業已悄然掘起。 劍橋大學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全球18-25歲的年輕人當中,有三分一人每天花一個多小時玩電子遊戲。2018年有 2.5 億人玩過Fortnite、4億人玩過不同版本的食雞(大逃殺類遊戲)、4 億人觀看了電競比賽,其中美國觀眾佔6300萬人,與NBA觀眾量相若。預計2022年電競比賽觀看人數會成長到6億人。 電競的發展潛力 我認為現時電子競技已達到 Technology adopt

[反面教材] Nikola會成為下一隻Tesla?

圖片
昨天Nikola上市首日即大升一倍,大家有否為之心動? 這間打著成為下一隻Tesla為旗號的氫能卡車公司,卻引起我的懷疑。 投資於顛覆性科技的最大困難就是要面對太多常人不能完全理解的概念,而不作深入研究根本難以分辨概念的可行性。Tesla初成立時電動車也看似是天方夜譚,如何辨別騙徒動聽的故事與真正企業家遠大的夢想,正是這個時代投資的玩味所在。以下我將由概念的可行性、實際產品、財政、創辦人的可信性及公司的疑點與大家一起深入分析Nikola公司。由於公司才剛剛上市,公開的財務數據及創辦人的資料不多,我會集中於分析其他幾項。 相關文章: 作為Tesla投資者 感謝一直以來質疑Elon Musk的大眾 概念的可行性 - 氫燃料的問題 以氫作為燃料,化學反應的產物僅為純水,而且氫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三倍,看似環保又高效能。但有四大問題令氫燃料車不可能取得成功。 1. 氫氣的密度很低 即使以液態形式儲存在壓縮氣體瓶,能夠儲存的能量依然十分有限。  2. 氫能的成本高 2019年在全球第一大產氫國-中國,氫燃料成本依然為汽油的三倍。 把工廠集中生產的氫連接到終端使用者需要大量投資於基礎設施,氫會導致普通鋼管發生氫脆(hydrogen embrittlement) 。金屬由於吸氫或氫滲而造成機械性能嚴重退化,發生脆斷的現象,增加物料成本、維修成本和洩漏風險。氫氣運送管道的成本是天然氣管道的三倍。另外把氫保持液態的方法只有低溫或高壓兩種,維持低溫需消耗大量能源,因此沒有經濟效益。使用高壓鋼瓶是相對可行的做法,但由於氫脆問題氫能車必須使用高階氫燃料瓶,成本不低。另一方面 氫能車燃料電池使用的催化劑含有俗稱白金的貴金屬鉑,成本高昂。 相比之下電動車使用現成的供電網絡充電,電網只要稍作擴充升級就足以儲存和分配電力,電動車多數於晚上充電,正好充份利用發電廠的多餘電力。2006年美國能源部轄下的「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全美國的汽車都換成電動車,電網的閒置電力已足夠供應電動車84%的電力需求。 3. 氫燃料並不環保 其實氫並沒有理論中那麼環保,生產氫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電解水份子。電力以最高80%能量轉換率儲存到氫原子,氫再以40-60%轉換率由燃料電池轉化為電力。整個由電力轉換成化學能再轉回電能的過程,最理想的情況也流失了超過一半能量,為何不直接用電? 第二,因為電解成

[指數基金] 納指15年內將超越道指

圖片
如果我只能投資於指數基金,納指基金必定是我的唯一選擇。 之前分析過多隻科技個股:  Tesla ,  Illumina ,  Intuitive Surgical ,  Beyond Meat ,  Square ,也介紹過較為分散的科技ETF  ARK invest 。 但以上投資對風險接受程度較低的投資者,或是不願花時間對投資作深入研究的人可能不太適合,對這些人來說月供指數基金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月供指數基金的確可以輕易賺取長期回報,但前題是月供正確的指數,不是將資金盲目地投入到任何指數基金都能獲得長期回報。指數基金當中筆者認為納指最具長線投資價值。  納指簡介 首先大家必須先了解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Composite Index)與納斯達克100指數(NASDAQ 100 Index)的分別。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於1971年創立,根據市值權重追蹤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所有公司。指數成份股從當時50間公司開始發展至現時的2600多家公司,當中約一半比重是科技公司,而另一半則包含消費、醫療、金融等產業。納斯達克綜合指數1971年成立時的基數點為100,目前已升至9千5百多點。現在全世界的科技股也都是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為指標。一般你在電視新聞報導看到的納指就是這個指數。追蹤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ETF是於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ONEQ。 而納斯達克100指數則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排除金融股後市值最大的100隻股票,同樣按市值加權計算的指數。現時同樣是9千5百多點。納斯達克100指數的特點是權重高度集中,前3大公司(microsoft, apple, amazon)就佔了約3成比重,前10大企業佔比就超過5成。去除金融股的意義重大,令指數更有效反映科技發展。日常投資會買到的主要就是納斯達克100指數。 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ETF是於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QQQ。2020年QQQ為世界第八大ETF 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遠比ONEQ的25.8億龐大。  我在本文所說的納指就是納斯達克100指數。 QQQ 投資QQQ就是投資市值最大的科技龍頭股,這些公司相當穩健又有不錯的增長潛力。同時又可避開主動選股的困難,即使對個股產業內容與未來發展不了解也能投資科技產業。 1999年3月上市 市值1000億美元 過去5年成長 116% ROI          23.31% 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