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顛覆性科技] 總結我的投資哲學

圖片
[顛覆性科技] Disruptive Innovation又被稱為「破壞式創新」,是顛覆舊有產業、大幅提高效率、改善人類生活的新科技。這些新科技足以對原本成功的、管理良好的公司造成傷害。例子由古時的槍炮取代冷兵器到、上世紀鐘錶界的石英危機、到21世紀的數碼相機取代菲林相機、智能電話取代傳統電話。顛覆性科技由古時影響政權更替,到現代主宰企業興衰,每次有新的顛覆性科技出現都機乎會有大企業沒落,掌握科技的新進企業快速堀起。 本人由資料搜集、學習相關行業知識、觀看公司高層訪問、到行業分析和個股分析、最後把學到的復雜概念轉化成簡單易懂的文章,在這系列文章總每篇投入超過四十八小時 。 目標是希望給大家帶來新的思考角度,找出不被世人看好/看懂 的顛覆性科技股。 現在希望做一個總結,解釋文章背後的投資理念。 本人的投資理念源於一個現象作前題: 科技是推動人類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在這前題之下再應用以下三個理論,得出我的投資方向。 1. Moore's Law 摩爾定律不是學術上嚴格的定律,是由Intel創始人Gordon Moore提出的。其內容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簡單來說即電腦的計算能力在以指數式加速進步,摩爾定律不只適用於電腦,很多新科技的發展都跟從摩爾定律,以指數式加速進步 。 正因為很多人不認識科技的指數式成長,導致大眾經常高估兩年內的科技進程但低估十年間的科技發展。這情況造成另一個股市現象Gartner Hype Cycle。 2. Gartner Hype Cycle 這個理論指出大眾對新科技的期望會經歷一個亢奮周期,在新科技出現時會過份期待新科技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世界,顛覆舊有產業,快速獲得暴利。但很快(幾年內)發現短期科技發展追不上實際需求,泡沫爆破,相關企業市值暴跌,大量倒閉。只有少數強者能生存下去,最後經過一段長時間(十年),摩爾定律的指數式成長得以體現,技術到達合符成本效益的轉捩點 開始真正顛覆舊有產業,市值又會重新回升。 Gartner Hype Cycle的經典例子有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當時生存下來的公司。今天都成了改變世界的巨無霸。另一個例子則是13年的3D打印泡沫,我相信3D打印行業今天也到了合符成本效益的轉捩點。最近一次還有2017年的區塊鏈泡沫,相

[顛覆性科技]電動車龍頭tesla(2)

圖片
之前的兩篇文章分別分析了: Tesla長線的宏觀計劃 Tesla的技術優勢 在以上文章我論證了Tesla具備壓倒性的技術優勢及長遠有一個宏大並切實可行的長遠發展計劃,終於到了最後一篇Tesla分析,本篇將會集中討論Tesla的財政看其能否支持到最後價值反映的一天。 1. Tesla財政能否支持到收成期? 2. Elon Musk是科學狂人 不懂做生意? 3. Elon Musk會否為SpaceX放棄Tesla? 1. Tesla財政能否支持到收成期? Tesla 2019 Q1的財報 已出爐成績的確與期望有很大落差,股價也因此大跌回2017年水平。 財務數據是幫助我們理解公司價值的重要工具,但單純看數據是沒有意義的, 必需配合公司的現實發展去解讀財務數據,才能得出對投資有意義的信息。 有外國熱心網友製作了精美易看的圖表,我就直接使用並加上一些圖示方便表達。 Tesla原本預期會持續上一季的正現金流,但今季Free cash flow大跌,嚇怕很多投資者。 但細看Tesla報告之後,會發現其實本季有10600輛Tesla正在付運往其他國家途中。10600輛車,佔出貨量減少的約四成,而其餘六成則與生產線升級等因素有關。這10600輛車以均價$45000計算,共值477M,足以令負自由現金流減少一半。而將會於下一季業績中反映。 其實每次自由現金流下跌都是因為有新車準備量產,成功量產後Tesla的現金流會轉正,但由於急不及待需要量產下一件產品,所以又會在兩季內轉負。到了model 3,這是Tesla十年來的最大目標,量產Model 3所需的支出最多的一季大約為12億美元左右。在2018年第四季Tesla原本的銷售加上成功量產Model 3帶來的現金流已超過12億美元,這表示Tesla距離財政上自給自足不遠了,即使要投入資金R&D量產新型號車輛,仍能長期保持正自由現金流的日子可能只差不足一年的時間。(比我原本預期的2019年第一季遲了半年至一年, 但長遠依然樂觀)Tesla盈利負轉正,現金流保持自給自足的另一個證明可體現於收入與支出的增長率。 2017至2018年一年之間收入增長約75%,營運支出只增長約16% 2015至2018年五年間收入更增長約425%,營運支出只增長約17

[顛覆性科技] 人造肉龍頭Beyond Meat

圖片
Beyond Meat是比爾蓋茲、Google、李嘉誠、美國最大肉類生產商 Tyson Foods,都投資的「素肉」新創公司,於2018年尾已提交IPO申請,預計2019年將在美國上市,融資一億美元。若成功上市,它將成為全球素食肉行業的首家上市公司。 我投資的其他[顛覆性科技]公司初上市時,我仍未接觸投資。Apple,Facebook,Google,Amazon等非常顯而易見的[顛覆性科技]投資機會出現時,我仍是個未有經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初中學生。回想起來是錯過了很多巨無霸科技企業爆炸性成長的階段。 至於我後來有能力分析及投資的Tesla,Illumina,Intuitive surgical等企業,雖然根據我的分析仍升十倍的潛力,但仍然是白白錯過了最早期的快速成長階段,不可能實現百倍回報。 這次屬於我的機會終於來了,Beyond Meat將是我人生第一間由IPO開始投資的[顛覆性科技]企業,有機會捕捉到完整升浪。 人造肉市場分析 人造肉是動物肉的代替品,我們先從動物肉類數據入手,人類食肉的需求一直穩步上升,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及大量低收入國家發展成中等收入國家,世界對肉類的需求將持續上升。 2015年聯合國預期全球人口將由當時的73億,分別增至在2030年的85億和2050年的97億。根據消費趨勢市場研究公司NPD Group統計,2018年美國消費者大約吃了130億個漢堡。美國農業部預期,本年人均肉類消耗將再創歷史新高至222.2磅,相當於444塊8盎士牛扒。 而人造肉的生產有兩個不同方向 1. 用植物作原料來模彷肉    2.在實驗室複制肉細胞 Beyond Meat屬於前者,生物物理學家先在分子水平上弄清楚肉類的味道和口感,然後他們分解出植物中相同的原料,進行彷製。Beyond Meat生物物理學家米勒(Rebecca Miller)說,「我們對肉類的想法,不是來自它的源頭像是雞或牛,而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除了膽固醇之外,所有這些都可以從植物界中取得。」 人造肉其實早已存在於市面,在香港的街市也能買到齋叉燒,齋燒鵝和外國的齋腸等等。我稱這些素食為「人造肉 1.0」。對肉食者來說食過必會發現味道新奇,偶然一餐還可以,但要用它們取代肉食則不可能,什至要連續食兩日也會覺得痛苦。這些「人造肉 1.0」的目標

[顛覆性科技] 手術機械人龍頭Intuitive Surgical

圖片
手術機械人 手術機械人全程由外科醫生操作,醫生會坐在旁邊的操作台控制這些機械臂來開刀。使用機械臂進行手術的好處在於: 1.  機械 臂 可以去除人類手部的微細震動 , 令動作更精準細緻 。 2.  機械 臂有 比人類手腕關節更靈活的七種角度活動能力 , 進行人手做不到的動作 。 例如 360 度旋轉 , 克服傳統內視鏡死角 。 這令原本極難完成的動作 , 例如體內的內臟縫針難道大大降低同時 縮少在身體開孔的大小 。 3.  用傳統方法一位醫生只能利用雙手同時使用兩種工具 , 手術機械人可以令一位醫生同時操控三至四種工具 。 醫生可以用兩支箝做固定 ,同時用手術刀進行切割 。亦 不用分神去指揮旁邊的護士不停切換手術工具 。 4.  傳統腹腔鏡只能看到 2D 影像 ,所以 必須靠醫生的手感來進行判斷 。 達文西 手術機械人 使用 3D 成像系統 ,讓 醫生可以更準確的判斷位置與距離 。 5.  小手術動輒半小時 , 大手術隨時要連續進行 10 多小時 。 傳統方法醫生要彎下腰低下頭做手術 , 10 小時的手術會造成醫生的極度疲勞和勞損 。 手術機械人可以讓醫生處在舒適的角度去完成手術 , 令手術更順利 。 基於以上優點 ,病人手術出血量大幅減少 , 康復時間大大縮短 。 以香港切除前列腺個案為例,已進行的120宗個案反映,病人失血量由傳統開放式手術的1,166毫升,減逾五成至機械臂手術的527毫升;病人的住院日數也由傳統的13.2日減至5.9日;七成病人手術後能保留神經線,維持勃起功能和控制小便。另外香港 因腎病需接受部分腎切除的病人,在機械臂輔助下,腎臟在手術期間缺血的時間,由一般腹腔鏡手術的39.9分鐘減至31.3分鐘,能減低對腎功能的影響;病人住院日數也由14.1日減半至7.2日。 手術機械人 行業分析 據 TrendForce 《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發展趨勢》報告指出, 2016 年全球遙控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約 38 億美元, 2021 年可成長至 93 億美元, 2016 ~ 2021 年複合成長率( CAGR )高達 19.3% ;而第一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自 直覺手術公司( Intuitive Surgical )於 1999 年推出後至今,仍獨占全球遙控型手術機器人市場。

[指數基金]月供盈富基金請三思

圖片
1997 年,大陸股佔恒生指數市值只有 5% ,到 2017 的恒生指數 50 隻成份股當中有超過一半是大陸股,大陸股更佔恒生指數市值的約六成。現在恒生指數實際上反映中國經濟多於香港經濟。 很多人認為指數基金長遠必升,因為跟據過往走勢確實如此。 加上名人如巴菲特,及學術機構也有研究表明投資指數基金比主動型基金甚至個股回報率更高。導致很多港人照單全收,不加思索地把資金投入到盈富基金寄望平穩地賺取長期回報。 可是,大部份人忽略了指數基金能取得平穩的長期回報背後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二 : 經濟成長 貨幣總量增長及資金流入 香港的經濟成長簡單來說即勞動人口 x 人均生產力。 勞動人口增長會推動經濟增長,而勞動人口可以經由出生率及移民人數推算。根據香港統計處的預測,香港因為人口老化 , 勞動人口已到達高原期不會再有大幅增長,大家經常提及的每日 150 個新移民其實也只足以填補香港的勞動人口減少。而香港總人口將會於 2043 年達到 822 萬的頂峰,但勞動人口持平。這表示多出來的都是退休長者,這情況會使香港的情況百上加斤。以中國人口老化的情況與香港相似,因為一孩政策,未來情況會比香港更嚴重。 人均生產力方面主要取決於教育程度及科技進步。教育程度方面隨着免費教育及學位普及化香港人的教育水平已到達平原期,難再有顯著增長。更可怕的是以現時的情況 , 受過高等教育的香港人普遍希望移民歐美甚至台灣,導致嚴重的人才流失( Brain drain ),而流入的新移民普遍知識水平較低,兩種因素的效果相加 , 更令香港勞動人口的平均質素下降。 科技方面,安於現狀的香港人加上思維落後的香港政府,根本落後世界 10 年以上仍不自知。在外國已考慮應用區塊鏈收稅的時候,香港 2018 年才開通八達通隧道收費, 2019 年 $4000 派錢申請仍使用紙本作業,根本看不見香港科技應用的前景。 綜合以上兩點可以看到香港的競爭力正在逐年下降,經濟成長難有以往的好表現。 貨幣供應總量方面,當貨幣供應量上升相對地貨幣的購買力便會下降因此理論上股市會上升。在過去幾十年全球貨幣供應量不斷上升推升資產價格。港股也因此水漲船高相信在長遠來說全球貨幣供應量仍會保持上升的趨勢。貨幣供應量上升利好的不只港股而是全球的資產價格 資金流

[顛覆性科技]電動車龍頭tesla(1)

圖片
上次討論過 Tesla 的商業模式和長遠發展及生態系統 留言中大多數人都認同 Tesla 有高質素的產品,但仍然質疑 tesla 公司的生存能力。 最多人質疑 Tesla 的電池技術是否真的具有拋離同業的競爭優勢。 其次多人懷疑的是 當傳統車廠發力追趕時, Tesla 是否仍能生存。 Tesla 的財政能否支持到收成期? Elon musk 會否為SpaceX放棄 Tesla ? 失去稅務優惠後會否沒人買電動車? 今次主要集中討論首兩項, Tesla 電池技術及 為 什麼傳統車廠即使財雄勢大仍沒有優勢。 一。 Tesla 電池技術拋離傳統車廠多遠? 車用電池技術簡介 電池是佔電動車成本最大比例的部件,佔輛電動車 25-33% 成本。 要了解電池首先要知道,我們經常聽見的鋰離子電池實際上鋰元素只佔 2% ,佔最大比例與總最高成本的是正極材料 - 鎳。 先由正極說起,現今幾乎所有車廠的電池用的正極都採用三元正極,即是包含三種主要元素的正極,其中大部分車廠採用鎳鈷錳( NCM ),而 Tesla 則採用鎳鈷鋁( NCA )做正極。 NCM 中鈷( Co )的單價最貴而鎳的比例愈高,電池容量愈大,所以車廠都以盡量降低鈷的比例同時提升鎳的比例為目標,先有 111 ( NCM 的比例),之後有 523 , 622 ,發展至現時的 811 。至此技術已遇到瓶頸難以再繼續降低鈷及提升鎳的比例。 Tesla 則採用 NCA 正極,生產 NCA 需要較高的技術,要在純氧環境以低溫生產。 NCA 與 NCM 的能量密度相若,但勝在電池壽命長得多。 負極方面,所有車廠都是使用石墨爲負極材料, Tesla 的 21700 電池採用的是加入矽元素的石墨負極,這可以增加電池容量。 Tesla 的電池 Tesla 的第一代電池是 18650 , 18 代表直徑( mm ), 65 代表高度( mm ),最後的 0 代表為圓柱體電池, Tesla 第二代用的是 21700 ,數字意思同理。主要分別在於負極加入了矽。成本比第一代下降 35% ,能量密度提升 20% 達到 300wh/kg ,比同業高 20-30% 。由於 Tesla 電池使用 NCA 正極,電池壽命比其他車廠長得多。

[顛覆性科技] 基因分析龍頭Illumina

圖片
基因分析行業簡介 2015 年奧巴馬提出精準醫療,意思即是聚焦於基因,透過基因檢測配合大數據分析檢測,診斷,治療。針對每個人的基因背景度身訂造個人化的醫療。 基因定序就是精準醫療的基礎。隨着第二代基因定序技術( next generation sequence , NGS )的成本以超越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 市場研究機構 trend force 如估 NGS 全球市場規模 2025 年可達到 231 億美元, 2017 至 2025 年復合成長率21.1%。傳統藥廠研發的癌症藥物主要都是為末期癌症病人吊命而設因為這才符合 他們的利益。癌症病人壽命一般以五年全活期計算,大部份後期發現的病人都活不過五年。 Illumina 的革新在於可以利用基因定序在癌症出現之前預測患癌機率從而預防癌症的發生以及在癌症早期出現時及早發現。而且測試準確度高無入侵性。 目前基因檢測開始應用於有個人基因分析,產前檢查,部分癌症篩查,預測疾病及早期發現,分析腫瘤基因等等,這將顛覆整個傳統醫療行業。 這個市場潛力巨大卻因技術門檻高極很難有時新企業加入戰局。 illumina 簡介 Illumina 成立於 1998 年 曾經被 M IT 選為全球最聰明企業,我會把它比喻為基因世代的 Intel 。 Illumina 是全世界最大基因分析機器製造商 ,佔有70%市場份額更占有全球90%基因分析數據。業務遍布上中下游。上游包括近一百萬美元一部的專業級機器,以至二萬美元的中 學實驗室小型桌上基因分析儀器。中遊業務包括基因分析耗材銷售。下遊方面 illumina 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分析公司合作或直接持有這些公司,這些公司包括為人熟悉的 23 and me , ancestry , helix. 可以說 Illumina 更立了自己的生態系統並壟斷了整個基因分析行業。 現時 Illumina 的主要客戶是小型基因分析企業,醫院,實驗室,學校和政府。 短期發展方向( 3 年以內) 短期方面收入仍然以售賣機器和耗材為主,最貴的專業級 nova-seq 價值近 100 萬美元,最便宜的 I-seq 價值 2 萬美元適用於小型實驗室。 Illumina 聰明地用平價小型分析儀器搶佔市場份額,然後等待客戶升級需求進而購買高價機種。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