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人工智能引起的中產失業潮 - 香港樓市十年內會暴跌7成

之前 樓市分析 一文忘記了給出確實的預測數字,我預期香港樓市十年內會由高位 暴跌7成。 上文提到其中一個引起香港樓市長期衰退的原因是人工智能引起的中產失業潮,最近看多了人工智能方面的書藉,開始意識到失業潮將比想像中來得更快更強。之前的樓市預測應該要把人工智能失業潮列為樓市衰退的最大因素! 老闆們最想以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一定是白領,人工高,取代他們可以節省最大的成本,而取代他們又只涉及軟件,不需要額外成本開發硬件。白領正是現在撐起樓市的一群人,而專業人士更是最值得被取代的一群,醫生,律師,會計師,精算師,無一幸免。 當然人工智能失業潮影響不只香港,亦不只樓市。將會是全方位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式。不過香港人目光短淺,思維狹窄,只睇到樓市,我就只講樓市,不用樓市做切入點很難令香港人感受到迫切性。 2003年沙士香港失業率為8.7%,人工智能引起的失業潮可以輕易超過沙士,更可能在2032年前達到30%。經濟一定會出現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蕭條。轉變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但最後各國政府會推出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去解決國民生活所需,一些有先見之明的國家已經開始著手研究UBI的細節。但身處政府事事後知後覺,人民思維落後的香港,我們只好自求多福。 每場變革都一定有贏家有輸家,這場變革的輸家絕對是香港人。而香港2010年後出世的一群更是輸家中的大輸家。他們出身於教育走向最極端最畸形的時代,每天被迫犧牲正常健康成長的時間去操練即將被機器取代的無用技能。除沒完沒了的功課之外,還要面對怪獸家長為他們安排的各類課外活動,課外活動只為將來升學,但到他們20歲懂事的時候才驚覺畢業等於失業,父母說得讀好書長大後有好生活原來是場80年代的童話。最無辜的是,以上的都不是他們的選擇,他們在心智還未成熟未有獨立思考能力之前就被迫着走一條上一代為他們指定的倔頭路。Z世代慘成時代的犧牲品。 本人與長輩交流的時候經常被告知 "我哋而家呢一代碩士係入場券啊,到你哋呢一代分分鐘要博士先有人請啦,比心機讀書啦。" 每次聽完之後不得不點頭表示認同,但心裏想着無知真的太可怕了。 估計距離人工智能衝擊還有十來年,努力儲蓄,不買樓,投資科技相關領域。相信可以將巨變時的痛苦減至最低。 希望巨變到來之時不會引發跳樓潮。 相關文章: 財務自由的木桶效應 科技股價值投資者 - 格爾

全數沽出比特幣買入以太幣

我之前對加密貨幣的策略是50%比特幣50%以太幣。 我雖然一直以來更看好以太坊的應用潛力,但比特幣有黃金特性而且有始祖光環,長遠應該會保持高價值,所以我一直50/50地持有兩種幣當作分散風險。 但最近留意到比特幣挖礦的能源消耗已達全球電力的0.14%,相當驚人。随著更多人和器材加入挖礦,挖礦難度會不斷上升,耗電量也會大幅上升。POW模式長遠來看不可持續。 另外比特幣的系統是在2008年建立的,在交易容量和效率上已經追不上需求。加上比特幣社群極難在升級問題上取得共識。以太幣在以上各方面都較比特幣先進,而且已經有一套完善的升級路線圖,可以在不用分裂的情況下全網一致地升級。最後一點,以太坊是世界上目前最多開發者支持的區塊鏈網絡,開發者的支持意味著一個平台的前景。 在不久的將來以太幣將會轉為POS,轉變後將幾乎不耗電,加上看好以太坊應用前景,我開始把手上的比特幣分批轉換成以太幣。 這是我之前對比特幣的分析,但之前忽視了挖礦的耗電和交易容量,效率上情況。 http://2080pareto.blogspot.hk/2017/10/blog-post.html 免責聲明 本人非專業投資者,在任何情況下,文章內容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讀者一切的投資收益或損失,與本人無關。

2025年世界經濟發展預測(2)

巴菲特投資方向已過時,但巴菲特投資哲學永存。 在科技爆炸的時代只有結合價值的觸覺與科技的前瞻性才可能有巴菲特式的成功! 1.香港走向日本式衰退 香港情況與20年前日本相似,同樣是面臨人口急速老化的已發展國家,比日本幸運一點的是香港有源源不絕的新移民補充勞動人口。但新加入的人口卻多數是非專業人員,只能補充低階勞動力。20年後,與今天相同數量的勞動人口要供養多一倍數量的老年人了。 香港政府不思進取,思維停留在發展舊產業,在創新科技上仍是空口講白話。今天是一個科技時代,一個地方不發展科技將會令效率低下,慢慢失去競爭力。今天連內地人來香港都抱怨香港科技落後,生活不方便,與20年前差不多。如果情況持續,香港將會失去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現在最大的優勢是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和尊重法律的人。但情況已經溫水煮蛙地出現變化。香港慢慢成為沒有特別的中國城市,但科技卻落後於中國大陸,結果可能會淪為二線城市。 香港人同樣唔爭氣,只顧吃喝玩樂,不學無術。甚至還對香港人的身份抱有一份無知的優越感。其實大多數香港人面對世界毫無競爭力可言。現在的國際企業會傾向聘請內地人多於香港人,一來熟悉中國市場,二來很多內地大學畢業生才能的確在港人之上。 現在香港還有一點前人留下的優勢,未來十年會是優勢用盡之時,到時香港將會面對前所未有的衰退。 2.中國 樓市泡沫爆破 中國家庭債務佔gdp比例已超過60%,增長速度高,多數來自樓宇按揭,如趨勢持續,泡沫很可能3年內爆破。美國加息縮表,加上中國股市不穩定對對中國樓市做成額外的風險。 3.B itcoin millionaire一詞的出現 比特幣很可能升到過百萬港元一枚,甚至可達過百萬美元。到時會出現bitcoin millionaire一詞,即持有一枚比特幣已經是百萬富翁了。 到時財富將會重新洗牌,資金由實體經濟流入虛擬經濟,對科技觸覺不敏感的一群舊世界富人的財富將會受到衝擊,而前瞻性強的人將獲得財富。 4.區塊鏈時代開始 區塊鏈技術將在未來10年漸趨成熟,大規模應用,情況模似互聯網和行動互聯網的興起。 首先衝擊的行業會是傳統金融機構。 5.   3D打印 2014年有過一次3D打印泡沫,相關科技公司被炒起,其後打回原形,因為當時3D打印技術未足以大規模應用。這十年將會是3D打印成熟之時,當3D打印成本下降

香港樓市長線預測

大眾對樓市的預測存在兩大致命的謬誤。第一,跟據以過去多年的現象去預測將來,因而作出樓市長遠只升不跌的預測。其實過去的現像跟未來沒有必然關系。每一年都是獨立的一年,作出預測時所有可能性必須重新考慮。第二,單憑一兩個因素就貿然判斷樓市的趨勢,因此很多人去預測樓市都單憑人口增長令需求上升而土地不足令房屋供不應求去作出預測。實際上要預測樓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市民收入中位數,人均收入,人口增長率,人口結構的變化,市場資金的流動性,息率,市場情緒等等。預測樓市所需的相關數據大都能從人口普查中得知。因此科學地預測樓市趨勢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 我認為香港樓市十年內即將進入下跌趨勢,而且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以下是我的論點。 遠因: 1.購買力已到強弩之末 首先從自住用家開始分析。2016年香港 有384萬在職人 士,其中 收入高於2萬元的20-49歲在職人士有97.6萬人,以現時樓價,月入2萬以下極難憑自己的力量供樓,所以符合供樓條件的人口已經少至這97.6萬人。(時間有限,我不打算太嚴謹地把家庭為單位的人分開計算了,直接粗略地假設個人收入2萬元為供樓的基礎條件) 以上只計到供樓能力,遠未計算支付首期的能力。要全憑自己實力儲到首期的話就要從這 97.6萬人中排除 30歲以下的人了。之後還要計及原本有屋住而不用買樓的人(與父母同/有公屋/與人合租),估計會買樓的人只有50萬。由於大多數買樓的人都是結婚後以家庭為單位買入的,所以住屋需求又再減半,估計只有25萬單位需求,25萬人中不知有多少已在供樓。 父母幫忙支付首期己成新常態,但不要高估父母輩的財力,現時80後的父母已進入退休潮,90後的父母也開始進入退休年齡。而8,90後的父母一代人已經是最後一批香港經濟起飛時代掘起的人,他們有極好的機遇,工作條件好,薪酬高,收入穩定及受益於樓價上升的財富效應。但退休後除財務自由者外,大部分退休人士都是以退休金,子女供養及政府津貼過活,情況由每月製造現金流轉向為每月消耗儲蓄。大部分人在為子女支付首期後難以協助子女供樓。 其實再想深一層,要父母出手資助子女買樓已經是件荒謬的事情,以前的人可以憑自己的收入買樓,然後供大約十年,供樓時香港經濟成長,收入隨時間上升所以愈供愈輕鬆,樓價上升後成為所謂的富人。現在的社會新鮮人卻要上一代人協助才能買樓,而且工作不及前人穩定,供樓時要每

理性投機比特幣

比特幣經常面對無知大眾的批評。其中最常見的是比特幣無中生有,只是一堆網絡上的數字。但批評者是否意識到法定貨幣也是無中生有的呢,由上世紀美元取消金本位制開始美元就成了一張空頭資票,美元的價值是透過大眾對美國政府的信任而產生的。當未來有一天大眾對發行者失去信心,法幣也有機會變得一文不值,委內瑞拉就是典型例子。大眾對比特幣的另一個指控是國家不認可其合法地位甚至出手打壓會令比特幣失去價值。但這些指控全因為無知的人無法理解去中心化這一概念,其實要打壓比特幣的唯一方法就只有切斷互聯網。這裡我就不多再深入說明比特幣了。因為文章重點是比特幣的前景,如對比特幣的原理有興趣可以自行上網搜查,幾個小時內就可以撤底理解。 重點來了,比特幣由2013年至今(2017年10月)已上升了50倍,現價已超過$5000美元,到底還有多大的成長空間?以下是本人的一點粗略計算。分析純屬本人的大膽假設,如果結果有大差距,歡迎大聲恥笑。 估算方法一: 比特幣擁有許多黃金的特性,包括價值的儲存,供應的有限性,交易媒介。雖然缺少黃金作為首飾和工業原料的用途,但在交易方便性卻遠遠超越黃金。因為比特幣與黃金有很多共通點所以被稱為數位黃金。因此方法一以比特幣取得黃金一半市值為前設。為方便計算我會忽略通脹。 2017年世界黃金總市值:    $7,000,000,000,000 (7萬億美元) 2017年10月比特幣總市值:  $94,000,000,000  (940億美元) 假設最終比特幣可以搶走黃金的一半市值比特幣的成長率: 7,000,000,000,000*50%/94,000,000,000 = 37.2倍 到時每一顆比特幣的價格: 約200000 USD 估算方法二: 我相信價值由實體經濟流入虛擬經濟是不可避免的,這次會以世界10%GDP流入虛擬經濟及比特幣在加密貨幣之間的激烈競爭中最終仍能保持10%的市佔率為前設。 2014年世界總GDP107.5 trillion USD ,為方便計算我會直接用2014年數據同時忽略通脹。 若最終世界GDP有10%流入加密貨幣即有10.7 trillion USD 流入 如果比特幣市佔率為10% (現時是53.8%) 即比特幣總市值= 1,000,000,000,000 USD 比特幣的成長率:1,000,000,000,000/94,00

一顆蘋果的隕落

圖片
看完2017年的蘋果發佈會, 心裹浮現出一句:「高峰過 總會有下坡」 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佈會象徵手機進入一片全新的藍海市場,蘋果公司也成為藍海艦隊的領航船,蘋果公司成為改革,創新,與科技的象徵。拿着iPhone就是有份獨特的優悅感。智能電話革命性的出現徹底地改變手機的定義,打垮傳統手機企業,電話世界重新洗牌。 到2011年喬布斯死前共出售1億多部iPhone,2011年到現在Tim Cook接棒後共出售了10億多部iPhone,iPhone成為了蘋果生金蛋的雞。有評論指出Tim Cook能力超卓帶領蘋果進入史無前例的榮景。但我的觀點是,Tim Cook只是剛好遇上了智能電話adoption curve的成長期。 可是踏入2017年,智能電話市場已經成為一片慘烈廝殺的紅海市場。大眾由傳統電話轉去智能電話的高速成長期已經結束。幾乎每個城市人手上至少有一部智能電話。蘋果很難再有技術上的大突破,取而代之的是各大廠商比拼電話的效能和價錢。 近年蘋果創新的光環已漸漸暗淡起來,在創新困難的情況下各大主打性價比的廠商已經殺出一條血路,2017年華為已取代蘋果成為世界第二大手機製造商。而小米,oppo等等都在以低價搶攻。現在我身邊的蘋果用戶維持使用iPhone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不想重新適應Android系統。而我身邊的Android用戶都偏向看重性價比,很少會轉投iPhone懷抱。如果蘋果產品持續缺乏創新,使用家優越感持續下降,以及持續行高價路線令用家覺得不抵用,最後將會慢慢流失現有的IOS粉絲。 iPhone的毛利率是手機市場中最高的。但已經由2012年的54.5%下跌到2016年到40%但依然異常地高(每賣出一部5000元的iphone有其中2000元進了蘋果的口袋)。其他手機廠商的毛利率普遍只有5%左右。多年來蘋果一家公司就獨佔了整個手機市場九成以上的利潤。這些亮麗的成績都需要倚靠以往的創新和高檔的品牌形象,但iPhone的毛利率下降的趨勢也表明手機市場已經由奢侈品轉移至實用品,從重視品牌的炫耀效果轉型到重視效率。iPhone的毛利率仍然有很大的下調空間。 蘋果一直以來的創新光環令其維持極高價的路線,為蘋果帶來極可觀的利潤。但是從新一代iPhone X的規格及外觀及功能來看實在是襯不起 1000美元的售價。 iPhone

香港已死

這個是一個屬於科技的時代。 以香港政府對創新毫不支持的態度及對新事物極低的接受程度令我對香港的前景感到擔憂,其實香港現時相比很多國家都顯得十分落後和無效率,內地已經無現金運作多年,香港2017年過海底隧道還要用現金支付,我完全不解強制車輛使用自動繳費車道的難處在哪裏。 更可笑的是2017年八達通公司仍對自己20年前的科技感到自豪。 陳茂波在中國宣布禁止汽油車時間表之前不久,宣稱因為道路上車輛太多而取消電動車稅務優惠。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在環保的趨勢下各國都宣布禁止汽油車時間表,陳茂波竟然用如此荒謬的理由去阻礙環保電動車的發展,如果真的是車輛太多不是應該夠加汽油車稅去推動車輛結構轉移嗎?新加坡已經在為無人架駛進行規劃了。 前幾天,創科局局長提出香港建立大數據平台要進行兩年研究,被記者質疑香港是否要再落後多兩年時竟然講出香港兩年後會追上世界,如此自欺欺人的答案,我極懷疑局長是否知道甚麼是大數據,科技界的發展,兩年可以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竟然要研究兩年,兩年後用兩年前的數據是甚麼概念? 不過香港人同政府一樣唔爭氣,只顧吃喝玩樂,不學無術。甚至還對香港人的身份抱有一份無知的優越感。其實大多數香港人面對世界毫無競爭力可言。 現在香港還有一點前人留下的優勢,未來十年會是優勢用盡之時,到時香港將會面對前所未有的衰退。

2025年世界經濟發展預測(1)

比爾蓋茨說過人經常高估未來兩年的發展但低估未來10年的發展。 以下是本人對未來人類發展的一點看法。 1. Tesla成為世界市值第一大公司 一. 2017年電動車已非常接近adoption curve的爆發點,early majority即將進入市場,為電動車市場帶來值線增長。預期2025年電動車將會佔據全球車輛30%市佔率(2017年佔約1%)。 二. 2025年自動駕駛技術會成為先進地方的主流。 三. 太陽能發電及儲電技術成本開始進入大眾能負擔的範圍。 Tesla在以上3項技術都是世界龍頭,而且科技領先同業3年以上 更重要的是公司有靈魂人物-創辦人Elon musk帶領. 由靈魂人物帶領的公司多數會取得顛覆性的成功。 風險:Tesla的顛覆性科技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例如石油公司和傳統汽車公司的利益。因此公司可能會收到惡意攻擊。甚至elon musk有被暗殺的風險。 另外萬一創辦人出現健康問題對公司會有極大的影響。 2. 加密貨幣總市值上升最少1000倍 雖然加密貨幣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幣已經由發明到現在上升了數千倍,但是在市場規模上仍然屬於發展的超早期。2017年初只有20%的人口了解什麼是比特幣而擁有比特幣的人只佔全球人口的0.03%。 預期加密貨幣將會獲得各國政府的認可,可以廣泛使用。當網絡效應形成就會出現正向回饋令更多人使用。情況就像互聯網和傳真機一樣越多人使用就越方便,更方便就有更多人使用。 以2017年的情況來看加密貨幣中最有前境的會是以太幣,詳情就不解釋了,因為需要一定的科學知識才能理解。 風險:加密貨幣有很多種,沒有足夠電腦知識很容易感到困惑。另外沒有人能預測何種加密貨幣會成功或失敗。另外現時加密貨幣市場主要由情緒及投機行為帶動所以波動性很強。但長遠來看必定會為日常生活所使用,什至取代傳統貨幣。 3. 人工智能令全球最少10% 2017年在職人口失業 人工智能已經有深度學習的能力,可以開始取代具有一定複雜性的重複性工作。例如駕駛車輛及處理會計及法律文件。人工智能革命將會開始危及部份專業人士及中產階級。本人並不相信這次會像工業革命一樣取代部分工作後製造大量新工作。因為今次革命的規模和廣泛性是空前的,是工業革命不能比較的。 解決方法很可能會由政府推出無條件基本收入,但面對後知後覺的香港政府,香港市民要等多幾年了

黃子華連呼吸都又好笑又高層次

今時今日既香港,黃子華就好似嘉麟樓月餅。 唔去睇就是無品味,唔懂得欣賞中鏟的幽默感 ,唔睇就不入流。 就算唔好笑睇唔明都要作狀笑出來,因為旁邊啲人都發笑。 於是愈來愈多人想做中鏟不甘後人, 畀黃牛黨劏到一頸血都扑到去看。 每次有人講起黃子華,我話唔好笑 一定比人話黃子華好高層次,你覺得唔好笑係因為你聽唔明 一定比人話黃子華諷刺時弊,你唔識笑係因為你冇反思 利申: 全部聽得明但真係唔覺得好笑

盲反「強制」器官捐贈法案是魔鬼所為!

圖片
「嘩!強制器官捐贈,離活摘器官又近一步啦。」 「以後唔敢入醫院啦,出返黎少個腎點算。」 「香港政府真係痴左線,咁既野都講得出。」 Facebook每一單有關「強制」器官捐贈的新聞,都充斥著這類魔鬼留言。這不只是無知,低質的言論,更是惡毒的魔鬼言論。如果在部分歐美國家已推行多年的「強制」器官捐贈法案因這些所謂的公眾人士盲反而延遲一日推出,都有人會因等不到器官而死亡。 「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強制」器官捐贈法案將這句香港諺語展現得淋漓盡致,一聽到名稱有「強制」兩字自然令人有所抗拒,無知的人聯想到器官被活摘也不足為奇,而無知的人總是佔社會的大多數。我第一次聽到「強制」器官捐贈法案這個名稱就有預感計劃必定胎死腹中。 其實「強制」器官捐贈並非真的強制,只是將所有人一出生就由預設為不捐贈器官,要生前親自確認為器官捐贈者,死後才能捐出器官。改為預設所有人一出生就是器官捐贈者。但如果個人有任何理由不想捐出器官,所有人都有權申請死後不捐出器官。所以這個法案應該叫 「預設器官捐贈」 較為合適。 預設器官捐贈有何意義? 你可能會問,就這樣一個小改動,對增加器官捐贈率有多大程度的幫助?讓我用例子告訴你,這個小改動的結果是你不能想像的大。 讀過心理學或社會科學的朋友一定知道,當人類面對不重要的選擇困難時會傾向保留預設選項。器官捐贈對自身沒有即時影響,所以會被部分人當成不重要的選擇(下方影片) 而面對器官捐贈時有部分人可能不是傳統想保留全屍的人,只是覺得事不關已,不去註冊,但也不介意捐贈器官。有部份人更是有意成為捐贈者卻只是因為怕麻煩未去搞而已。你問一問身邊的朋友,我敢保證這些人 總有一個係左近 ! 而歐洲的經驗已清楚告訴全世界,在文化相近的國家之間「預設器官捐贈」可以令器官捐贈率大大提升! 而香港器官捐贈率有多低? 現時香港有十七萬七千人登記了器官捐贈名冊,只佔全港人口2。5%。 2015年有2千幾人等候不同器官,其中腎臟佔近1900個,而全港捐贈的活腎及屍腎合共只有 七十九個 。(蘋果日報2015年資料) 給反對者的話 一定有 道德人士 , 自由至上主義者 會話 「咁樣預設會剝奪人地既權利喎。」 「老人家唔識字唔識改選項喎。」 「咁樣好似啲廣告咁,唔記得填唔接收就當人接收廣告令人好反感喎。」 「咁樣有機會違反人生前既意願係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