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教材] Nikola會成為下一隻Tesla?

昨天Nikola上市首日即大升一倍,大家有否為之心動?
這間打著成為下一隻Tesla為旗號的氫能卡車公司,卻引起我的懷疑。



投資於顛覆性科技的最大困難就是要面對太多常人不能完全理解的概念,而不作深入研究根本難以分辨概念的可行性。Tesla初成立時電動車也看似是天方夜譚,如何辨別騙徒動聽的故事與真正企業家遠大的夢想,正是這個時代投資的玩味所在。以下我將由概念的可行性、實際產品、財政、創辦人的可信性及公司的疑點與大家一起深入分析Nikola公司。由於公司才剛剛上市,公開的財務數據及創辦人的資料不多,我會集中於分析其他幾項。


概念的可行性-氫燃料的問題
以氫作為燃料,化學反應的產物僅為純水,而且氫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三倍,看似環保又高效能。但有四大問題令氫燃料車不可能取得成功。

1. 氫氣的密度很低
即使以液態形式儲存在壓縮氣體瓶,能夠儲存的能量依然十分有限。 

2. 氫能的成本高
2019年在全球第一大產氫國-中國,氫燃料成本依然為汽油的三倍。 把工廠集中生產的氫連接到終端使用者需要大量投資於基礎設施,氫會導致普通鋼管發生氫脆(hydrogen embrittlement) 。金屬由於吸氫或氫滲而造成機械性能嚴重退化,發生脆斷的現象,增加物料成本、維修成本和洩漏風險。氫氣運送管道的成本是天然氣管道的三倍。另外把氫保持液態的方法只有低溫或高壓兩種,維持低溫需消耗大量能源,因此沒有經濟效益。使用高壓鋼瓶是相對可行的做法,但由於氫脆問題氫能車必須使用高階氫燃料瓶,成本不低。另一方面 氫能車燃料電池使用的催化劑含有俗稱白金的貴金屬鉑,成本高昂。

相比之下電動車使用現成的供電網絡充電,電網只要稍作擴充升級就足以儲存和分配電力,電動車多數於晚上充電,正好充份利用發電廠的多餘電力。2006年美國能源部轄下的「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全美國的汽車都換成電動車,電網的閒置電力已足夠供應電動車84%的電力需求。

3. 氫燃料並不環保
其實氫並沒有理論中那麼環保,生產氫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電解水份子。電力以最高80%能量轉換率儲存到氫原子,氫再以40-60%轉換率由燃料電池轉化為電力。整個由電力轉換成化學能再轉回電能的過程,最理想的情況也流失了超過一半能量,為何不直接用電?

第二,因為電解成本極高,全球96%的氫都是以化石燃料,例如甲烷、天然氣等製成。同樣道理, 更多工序引起更多的能量流失,比直接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污染更嚴重。還未計用於運輸和儲存氫所消耗的能源,因此直接用汽油比用氫更化算。

4. 效能
氫的能量密度受物理限制,難以再有突破。燃料電池對氫的能量轉換率也接近物理極限。相反鋰電池技術仍可在化學上不斷取得突破,能量密度和成本仍在持續下降。

2009年日產汽車宣布停止研發氫氣車,福特汽車亦已經放棄氫氣車計劃,並將資源投放於純電動車上。通用汽車公司亦在十年前宣布減少投資在氫氣車的研發,市面上的主要車企只剩下豐田仍在研發氫氣車。

實際產品 - Nikola仍未有實物
Nikola 2014年成立至今仍未有任何實物產品推出市場,聲稱的高性能卡車至今全無可驗證性。即使主力產品氫動力卡車仍未完成,其產品計劃卻己擴大至Pickup truck及水上電單車,而不是集中資源先完成第一件主力產品。作為第一家大型氫能車企業,開業6年卻仍未開始興建加氫站等配套。不同於電動車能在家中充電,沒有加氫站配合氫能車根本沒有使用價值。

Nikola WAV
Nikolaola的水上電單車

相比之下 2004年Elon Musk入主Tesla後,2008年已成功生產第一代Roster。其後集中資源研發Model S,Model S 2012年正式交付。我對於很多人在2012年後仍把Tesla稱為概念股很反感,2012年推出的Model S是已量產的高質素產品,完全可供驗證,Tesla當時已完全脫離概念階段。可是今天仍然會聽到有人稱Tesla為概念股....

完成Model S量產後Tesla才集中資源逐一研發新車。Tesla早就訂下嚴謹的十年計劃,要從每一代的產品獲得資金以投資下一代產品的研發,這才符合初創企業的發展模式。

財政
以前很多人一直攻擊Tesla年年虧損,但其實只要留意財務報表,不難發現Tesla在Model S推出後已是有盈利能力的公司,只是將所有資源全數投入到新車R&D及建立全球充電站網絡。 

因為Nikola才剛上市財務數據有限,以下只能從少量已知數據作出分析。Nikola開業6年至今仍然近乎零收入,預計今年仍不會有收入,明年即使開始小規模生產,支出增長也會大幅拋離收入。公司財政上只靠融資支撐,根本無持續營運能力,而且將耗用數以十億計資金的加氫站建設計劃仍未開始....

創辦人的可信性
創辦人的可信性理應是投資任何公司前要做的第一件事,但網上能找到關於創辦人Trevor Milton 的資料非常有限,所以放在文章最後。只知道他創辦過電子商務公司Upillar及柴油機較準公司dHybrid,前者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後者因官非而停上經營。之後他創辦了天然氣加注系統公司dhybrid System,後來被金屬製造公司Worthington Industries收購, 之後便成立了Nikola。但以他前在不同訪問中言不對後語,以及以後發者身份控告Tesla侵權的事,我對他的可信性有質疑。

Nikola的大疑點

140億美元的訂單
如果你有留意財經新聞,會發現Nikola已收到超過100億美元訂單的報導。從Trevor Milton的linkin看到,今天訂單最新數字是140億,這數字引起了我的好奇,連實物都未見過誰會這麼早下大額的訂單呢? 於是我查看一下Nikola官網,想看看一輛卡車要付多少訂金,結果嚇了我一跳,原來所謂的140億美元訂單是沒有訂金的。

https://nikolamotor.com/reserve/semi <-- 你也可以從官網隨便預訂10輛卡車 

訂單的預付金可以幫助公司估算需求,並提供部分研發生產所需的資金。不用付訂金的訂單我看不出有任何商業上的意義,只見到一個誇大前景炒作的理由。更可怕的是如此嚴重的問題竟無任何財經媒體報導,可見財經媒體是何等的膚淺,大家投資記得要自己做足功課,不要被誤導。

Tesla即使財力雄厚,電動卡車訂金也要2萬美元,訂購Model 3也要先付1000美元。

吹噓不合理的科技
Nikola自稱能做出能量密度500kwh/kg的電池。Tesla去年共花費13.4億美元於科研,電池能量密度目前還未過300kwh/kg。Nikola不是專做氫能車的嗎? 什麼時候又研發了電池技術呢? 怎麼連卡車都未做好,電池卻超越了已深耕電池科技近20年的Tesla? 


CEO之位
作為一間新創公司,創辦人應該要親自帶領公司發展。Trevor Milton卻把CEO之位轉給Worthington Industries前COO Mark Russell。沒錯,就是上文所講收購Trevor Milton的dhybrid System那間公司的COO,事情似乎不只這麼簡單...

幣少式做Show
所有科技公司的發佈會均以內容為主,Nikola發佈會則是場面為主,2019年發佈會Trevor Milton以馬車入場吸引眼球,但發佈會內容卻只是一直吹噓未存在的科技,有點香港幣少爺的味道。

2019年Nikola控告Tesla的卡車侵權,告上法庭把事情鬧大,取得各大傳媒的曝光率,一時間Nikola從投資者眼中由不知名小公司升級及為能與Tesla對著幹的頭號競爭對手。這與幣少天降銀紙的低成本宣傳手法相近,但更高明(起碼不會被捕)。

其實Nikola的名字就是衝著Tesla而來,刻意名命為Nikola可以令大眾潛意識自動把兩家公司聯想起來,狐假虎威扮成有潛力成為下一間Tesla的初創企業。

創辦人對公司發展前言不對後語
Trevor在訪問中多次前言不對後語,一時表示要外判更多工序以擴大產能,一時說要垂直整合供應鏈。而且對財務數據不只一次有口誤,認真營運公司的初創企業老闆,應對自己公司的財務狀況瞭如指掌,不可能多次出錯。

Nikola真的是下一間Tesla? 我認為更可能是下一間瑞幸!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文章內容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讀者一切的投資收益或損失,與本人無關。

留言

  1. very good ! 期待師兄更多分享

    回覆刪除
  2. 謝謝分享。

    十年前已經話氫能係下一代可再生能源,但始終因為經濟效益問題,點做都做唔起。

    當然,所謂氫氣車其實都係電動車,只係粒電池變成由氫氣供電的fuel cell。可以話個配套齊晒佢可以只可慮粒電池的效能同安全性,但咁不如直接考慮換電設計的NIO 都唔會考慮佢啦。始終NIO 已經有生意整緊個配套,而nikola 乜都無但話自己已經發明業界第一的技術,後者實在令人相當懷疑呢...

    回覆刪除
  3. 讚!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
  4. 其實你有實力架喎, 何必要搞到而家咁, 搞臭自己
    加油阿, 頂住, 支持你

    回覆刪除
  5. 謝謝分析,你對新科技研究如此深入,真是厲害!

    回覆刪除
  6. 你真係好勁~nikola跌到仆直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顛覆性科技] 總結我的投資哲學

[指數基金] 納指15年內將超越道指

暫別白色巨塔 向夢想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