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性科技] 自動駕駛將令Tesla成為世界第一大企業
以今天的Microsoft 1.5萬億美元市值計算,Tesla如果將來能做到世界第一,每股將會達到$8000+。
當時的第一個預測就是2025年Tesla會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值公司,今天我仍然堅信這是大概率事件,幾年來Tesla已經由背負千夫所指的吹牛企業,變成在整個汽車業的以市值計的龍頭大哥(沒錯,不只是電動車業而是整個汽車業) 。
Tesla要成為全球第一大企業,就要靠Tesla的另一張皇牌—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的定義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 International) 2019年更新的J3016定義,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分為level 0-5 共六個級別:
等級0:即無自動,僅配備警報裝置等等無關主動駕駛的功能。
等級1:駕駛者操作車輛,但個別的裝置有時能發揮作用,如電子穩定程式或防鎖死煞車系統可以幫助行車安全。
等級2:駕駛者主要控制車輛,但系統更自動化明顯減輕人手操作負擔,例如主動式巡航定速結合自動跟車和車道偏離警示,而自動緊急煞停系統透過盲點偵測和汽車防撞系統的部分技術結合。
等級3:自動駕駛輔助控制期間,駕駛者需隨時準備控制車輛,如在跟車時雖然可以暫時免於操作,但當汽車偵測到需要駕駛者的情形時,會立即回歸讓駕駛者接管其後續控制
等級4:駕駛者可在條件允許下讓車輛完整自駕,啟動自動駕駛後,一般不必介入控制,此車可以按照設定之道路通則,自己執行包含轉彎、換車道與加速等工作,除了嚴苛氣候或道路模糊不清、意外,或是自動駕駛的路段已經結束等等,司機應監看車輛運作,但可包括有旁觀下的無人停車功能。
等級5:駕駛者任何時刻都不用控制車輛,甚至不必留在車內。此類車輛能自行啟動駕駛裝置,可以執行所有與安全有關之重要功能,AI可以自行決策。
Tesla VS Waymo
自動駕駛是個贏家通吃的市場,誰領先一步就可以壟斷未來五至十年的市場。現在是Tesla與Google旗下的Waymo之間的楚漢相爭,雖然Nvidia、百度、Uber、GM等都有參與競爭,但後者暫時技術上仍然大幅落後Waymo,而且跟Waymo一樣都是使用Lidar為技術主軸(除Tesla以外所有公司都選擇Lidar)。因此以下我會只會比較Tesla與Waymo。
發展方向
Tesla正在走當年蘋果的IOS路線,將供應鏈垂直整合,連晶片都取消了與Nvidia的合作,改為自行設計新一代晶片,並為自己的車輛度身訂造自動駕駛系統,以求做到軟硬件的最佳優化。
另外Tesla採取漸進式發展策略,當自動駕駛效能得到提升,便會盡快以軟件更新開放給車主。由最原始的自動煞車系統開始,之後是自動定速駕駛、自動轉換車道、自動泊車等等。一步一步開放高階功能,務求盡快得到用家回饋,邊使用邊進步,為Tesla收獲大量免費的行駛數據。
Google則是希望Waymo成為自動駕駛界的Andriod,試圖令Waymo成為適用於大部分車型的通用自動駕駛平台。但我認為這個方向將面對極大的阻滯,發展通用型自動駕駛系統的難度要比通用手機操作系統高幾個層次,因為不同車型的發動機設計、煞車系統設計、車身大小、高度 、車輪尺寸、車內電子元件差距都可以極大。做不到完美的軟件優化會嚴重影響自動駕駛的表現,在手機操作系統做不好優化只會引至手機變慢、過熱或死機,但在自動駕駛系統做不好優化可能會引致交通意外。因此我認為Waymo很可能比Tesla需要更長的研發時間。
另外Waymo採取一步到位的發展策略,一直閉門測試,自家顧用駕駛員在美國部分地區進行試駕,從未開放其自動駕駛技術。直至2018年推出Waymo one自動的士計劃,讓美國鳳凰城的居民使用類似Uber的叫車服務,車輛使用自動駕駛但有駕駛員隨時準備介入。我認為Waymo one並沒有讓Waymo得到技術上的進步,更像只是一個乘客體驗計劃,與Tesla相比Waymo系統仍然未離開過相對可控的環境,可說是未見過世面。
數據量
自動駕駛使用的是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系統,而數據量對深度學習的進步舉足輕重。
現時全球路面上有近100萬輛Tesla,其中絕大部分配備自動駕駛硬件。每輛Tesla平均每月行走1000英里,2020年4月為止Tesla的總自動駕駛里數為30億英里!而且這些駕駛經驗是全球性的,更重要的是收集數據的支出是零!車主付出高價買入Tesla後每天還把大量珍貴的駕駛數據貢獻給Tesla公司。Tesla預計今年出貨量為50萬輛,意味著Tesla的駕駛數據量正在以幾何級數上升。
Waymo則採取主動買車改造的方法來收集數據,Waymo旗下共有600輛經改造的混能車或電動車,2020年初的總行駛里數為2000萬英里,預計未來幾年會大量購入不同品牌的車輛,其中包括向Jaguar以十億美元訂購2萬輛I-Pace電動車,但Jaguar今年卻因電池供應不足要暫停生產I-Pace....
由以上數字可見,Tesla駕駛數據量比Waymo多兩個量級,可預期Tesla數據量的成長也會大幅拋離Waymo;另一方面Tesla獲得數據的成本近乎零,而Waymo的數據成本卻高得驚人。
Camera vs Lidar
每輛Tesla出廠時均配備8個鏡頭、12個超聲波感應器、一個雷達,為系統提供360度視覺及感測能力,因此實現自動駕駛並不用安裝特別硬件。Tesla透過鏡頭加電腦視覺AI辨認物體、測量距離。Camera的好處是成本低,而且物體辨認度高,壞處是受能見度影響及成像不是立體。但近年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鏡頭影像己經可以實現3D化了。
鏡頭加電腦視覺技術所見的世界
Waymo則採用光學雷達Lidar,使用Waymo系統前必須在車頂上安裝Lidar。光學雷達的長處是可以做到3D成像,有良好距離感及探測能力不受天氣影響。缺點是極為昂貴、不美觀及難以辨認物體,例如交通標誌上的信息。每套Lidar的成本是$7500美元,相信令不少司機卻步。
Lidar所見的世界
我不是說Waymo的Lidar方向不能成功,只是認為用於自動駕駛是殺雞用牛刀,成本效益不理想。時間長了兩者都很能在自駕技術上取得成功,但Waymo最後還要逐一為用家裝上昂貴的Lidar,而Tesla只需一個Software update就能解鎖自動駕駛功能。
Tesla是所有自動駕駛系統中唯一使用鏡頭為主要資訊來源的,其他所有公司均使用Lidar。與所有專家的意見相反,可能大家會質疑這次是不是Elon Musk真的走錯了方向?是不是他不清楚Lidar的好處呢? 其實SpaceX一早便發明了自家的高性能Lidar技術用於太空船與國際太空站的接合,Elon Msuk比任何人更清楚Lidar的威力,只是他認為AI與鏡頭的配搭已足夠有餘。
只要用簡單邏輯就能理解Elon的想法,人類只有一對眼便能駕駛,其實人類的眼睛也只是一對高清鏡頭,我們駕車時還要不時左右望,用唯一的一對鏡頭兼顧360度的環境。而Tesla有8隻眼提供360度視覺,只要AI夠強,硬件上是足夠有餘的。另外,一直以來馬路是為視覺而設並不是為Lidar而設的,因此Tesla的發展方向其實十分合理。
可擴展性
Waymo有一個致命弱點,其人工智能要結合城市道路的高精度地圖才能運行,因此在自動駕駛車隊進入一個地方前,Waymo必須先到該地方繪製道路高精度地圖,這樣雖然提高了安全性和路線規劃能力,卻大大限制了Waymo的可擴展性。窮舉法只適用於可控環境,但面對千變萬化的開放性環境,Tesla採用的歸納法方式會更為高效。人工智能與人類駕駛者一樣,只有實際在路中學習,才能克服長尾問題,例如與人類互動的技巧。這方面擁有大量數據的Tesla明顯更具優勢,每個國家法例不同、駕駛環境不同、路牌、天氣、駕駛者習慣、行人習慣都不同 ,將來Waymo要應用於不同地區將會困難重重。
討論自動駕駛時總會有人引用一篇2017年的新聞,指出Waymo已達到是level 4,而Tesla只有level 2,所以Tesla大幅落後了。其實新聞是被斷章取義了,Waymo只是說正在測試Level 4,請大家獨立思考,2017年真的有可能Level 4嗎?
Tesla的自動駕駛示範
Robotaxi
前面分析了Tesla將勝出自動駕駛大戰的原因,但要達到萬億市值,還必須靠無人的士網絡Robotaxi來把自動駕駛技術變現。
Elon Musk在去年的自動駕駛發佈會中表示成功達成Level 5 自動駕駛後,Tesla將允許車主將自己的車投入自動駕駛共乘系統。在美國營運Uber或Lyft的每英里成本約在2美元,主要成本是司機的薪金及油費,Robotaxi成功去除共乘服務的兩大成本,因此每英里成本只需0.18美元,預計上線後會收取乘客每英里0.65元,假設每輛車每年行走90000英里(其中部分里數為空車) ,Robotaxi一年將為車主帶來30,000美元的收入,Tesla公司會從中收取25-30%的佣金。
在全球路面上的近100萬輛Tesla,只要其中5%能參與計劃,Tesla每年就能無本生利收獲5億美元。現在Tesla產量大幅提升,今年將達50萬,不久將來會達到每年100萬,自駕車隊一旦上線規模將會是前所未有的。2019年Uber加Lyft的總收入是180億美元,Robotaxi上線之後將取代現有共乘服務,這也是為何我在2017年的文章中預測Uber最終會破產的原因。
當然Robotaxi除了技術障礙,還要面對政治問題,既得利益者必定會全力阻撓。但我認為面對效率極高、成本及意外率極低的顛覆性科技,盧德派必然會被淘汰。我更可以大膽作出預測,當自動駕駛技術完全成熟後,立法禁止人類司機駕駛只是時間問題,到時候的人會覺得人類駕駛就像在馬路騎馬一樣奇怪。
法律與道德問題
意外應該由誰負責?這是很多人對自動駕駛的質疑,其實只要想深一層,法律一直是被新科技牽著鼻子走的。電腦剛問世時並無對應網絡犯罪的法律,那當時禁止了使用電腦嗎?在很多地方Uber的共乘業務推出後才有相關法律,在有些地方甚至今天Uber仍在灰色地帶中營運著,新科技出現新法律就會跟隨其後。電梯故障和無人駕駛鐵路的意外也會引起傷亡,發生事故法庭自然會釐清責任,如果因為官僚思維去阻礙應用可以減少傷亡的科技,實在是本沒倒置。
另外也有人提出道德倫理問題,假設車子煞車系統出了問題,而前方只有兩條路,一是衡向人群,二是掉下懸崖,自動駕駛會如何選擇呢? 其實想深一層,這也不是一個阻礙自動駕駛發展的原因,因為即使是人類駕駛者也要面對同樣的問題,而法律和道德上也從沒有就這類問題達成過共識。為什麼人類駕駛大家就好像忘記了這個問題,而一說到自動駕駛就非要為此辯論到天荒地老不可,這是個不必擔心的問題,當事故真的發生法庭自然會有判決。
能源業務 Tesla Energy
Tesla的能源業務包括太陽能板、家用儲能系統、國家級能源解決方案等等,收入現在每年穩定上升。Elon Musk曾表示Tesla Energy最後會成為與電動車業務規模相當的部門,但由於篇幅關係本文暫告一段落,有緣再詳細解說。
總結
Tesla的發展藍圖一次過顛覆多個世界級產業,而且已經完全脫離概念階段,宏大的計劃正在一步一步實行中。
石油企業、加油站、電力公司、汽車生產商、汽車維修業、汽車保險業、售車中介、物流業、的士業....
請不要再問我什麼價位值得買入,我的看法是永遠不要妄想自己能預測短期股價上落。Tesla是百年一遇的投資機會,以平均成本法買入後持有十年,十年後當Tesla成為世界第一大企業,Elon Musk成為世界首富,你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人非專業投資者,在任何情況下,文章內容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讀者一切的投資收益或損失,與本人無關。
非常詳細的資料,謝謝!
回覆刪除謝謝
刪除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認同你嘅分析。DNA不同,兩班馬嘅分別。對tesla嘅pricing依然考驗到分析員同投資者,是機會。
回覆刪除應該是我第三次閱讀這篇文章了.每次閱後都有新啟迪.
回覆刪除感謝您的分享.
在止凡BLOG中喜聞您快財自了, 真為您感到高興.
祝安康.
清影上
Musk 已經是世界首富了, 剛剛超越亞馬遜啊⋯⋯雖然只有一天
回覆刪除5知幾時先會睇到格爾兄對tesla能源業務嘅分析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