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性科技] 人造肉龍頭Beyond Meat

Beyond Meat是比爾蓋茲、Google、李嘉誠、美國最大肉類生產商 Tyson Foods,都投資的「素肉」新創公司,於2018年尾已提交IPO申請,預計2019年將在美國上市,融資一億美元。若成功上市,它將成為全球素食肉行業的首家上市公司。 我投資的其他[顛覆性科技]公司初上市時,我仍未接觸投資。Apple,Facebook,Google,Amazon等非常顯而易見的[顛覆性科技]投資機會出現時,我仍是個未有經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初中學生。回想起來是錯過了很多巨無霸科技企業爆炸性成長的階段。 至於我後來有能力分析及投資的Tesla,Illumina,Intuitive surgical等企業,雖然根據我的分析仍升十倍的潛力,但仍然是白白錯過了最早期的快速成長階段,不可能實現百倍回報。 這次屬於我的機會終於來了,Beyond Meat將是我人生第一間由IPO開始投資的[顛覆性科技]企業,有機會捕捉到完整升浪。 人造肉市場分析 人造肉是動物肉的代替品,我們先從動物肉類數據入手,人類食肉的需求一直穩步上升,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及大量低收入國家發展成中等收入國家,世界對肉類的需求將持續上升。 2015年聯合國預期全球人口將由當時的73億,分別增至在2030年的85億和2050年的97億。根據消費趨勢市場研究公司NPD Group統計,2018年美國消費者大約吃了130億個漢堡。美國農業部預期,本年人均肉類消耗將再創歷史新高至222.2磅,相當於444塊8盎士牛扒。 而人造肉的生產有兩個不同方向 1. 用植物作原料來模彷肉 2.在實驗室複制肉細胞 Beyond Meat屬於前者,生物物理學家先在分子水平上弄清楚肉類的味道和口感,然後他們分解出植物中相同的原料,進行彷製。Beyond Meat生物物理學家米勒(Rebecca Miller)說,「我們對肉類的想法,不是來自它的源頭像是雞或牛,而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除了膽固醇之外,所有這些都可以從植物界中取得。」 人造肉其實早已存在於市面,在香港的街市也能買到齋叉燒,齋燒鵝和外國的齋腸等等。我稱這些素食為「人造肉 1.0」。對肉食者來說食過必會發現味道新奇,偶然一餐還可以,但要用它們取代肉食則不可能,什至要連續食兩日也會覺得痛苦。這些「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