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月供盈富基金請三思

1997 年,大陸股佔恒生指數市值只有 5% ,到 2017 的恒生指數 50 隻成份股當中有超過一半是大陸股,大陸股更佔恒生指數市值的約六成。現在恒生指數實際上反映中國經濟多於香港經濟。 很多人認為指數基金長遠必升,因為跟據過往走勢確實如此。 加上名人如巴菲特,及學術機構也有研究表明投資指數基金比主動型基金甚至個股回報率更高。導致很多港人照單全收,不加思索地把資金投入到盈富基金寄望平穩地賺取長期回報。 可是,大部份人忽略了指數基金能取得平穩的長期回報背後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二 : 經濟成長 貨幣總量增長及資金流入 香港的經濟成長簡單來說即勞動人口 x 人均生產力。 勞動人口增長會推動經濟增長,而勞動人口可以經由出生率及移民人數推算。根據香港統計處的預測,香港因為人口老化 , 勞動人口已到達高原期不會再有大幅增長,大家經常提及的每日 150 個新移民其實也只足以填補香港的勞動人口減少。而香港總人口將會於 2043 年達到 822 萬的頂峰,但勞動人口持平。這表示多出來的都是退休長者,這情況會使香港的情況百上加斤。以中國人口老化的情況與香港相似,因為一孩政策,未來情況會比香港更嚴重。 人均生產力方面主要取決於教育程度及科技進步。教育程度方面隨着免費教育及學位普及化香港人的教育水平已到達平原期,難再有顯著增長。更可怕的是以現時的情況 , 受過高等教育的香港人普遍希望移民歐美甚至台灣,導致嚴重的人才流失( Brain drain ),而流入的新移民普遍知識水平較低,兩種因素的效果相加 , 更令香港勞動人口的平均質素下降。 科技方面,安於現狀的香港人加上思維落後的香港政府,根本落後世界 10 年以上仍不自知。在外國已考慮應用區塊鏈收稅的時候,香港 2018 年才開通八達通隧道收費, 2019 年 $4000 派錢申請仍使用紙本作業,根本看不見香港科技應用的前景。 綜合以上兩點可以看到香港的競爭力正在逐年下降,經濟成長難有以往的好表現。 貨幣供應總量方面,當貨幣供應量上升相對地貨幣的購買力便會下降因此理論上股市會上升。在過去幾十年全球貨幣供應量不斷上升推升資產價格。港股也因此水漲船高相信在長遠來說全球貨幣供應量仍會保持上升的趨勢。貨幣供應量上升利好的不只港股而是全球的資產價格 資金流...